【新北市】中坑古道 龍骨造型 復古石砌拱橋


2020 D0105 中坑古道 龍骨造型  復古石砌單拱圓橋

一秒變文青    濃濃復古風

 

單趟  3.95 公里   / 2 小時
海拔上升  243 公尺 / 海拔下降 80 公尺

9:25 柑林威惠廟 起登     9:43 土地公廟    9:53 雙坪一號橋
10:05 中坑橋    10:17 百年土地公    10:18 紅磚崗哨  
10:23  青蛙石 (超像)   10:28 中坑溪    10:38 淡蘭古道 中坑古道石碑
10:43 青蛙石 (不像)   10:51  龍骨型 復古石砌拱橋
11:02  九芎林    11:22 張家古厝 午餐泡茶
12:43 午餐後回程    12:58 復古石砌拱橋   14:11  柑林威惠廟

9:25 柑林威惠廟 起登
今天本來打算   中坑古道 接 崩山坑古道  走一個 o
到達登山口  下起毛毛細雨   斷斷續續的雨  不停歇
想去拍  中坑古道 龍骨型 復古石砌拱橋   於是 走到 張家古草厝地
吃午餐  泡茶 後回程 

柑林威惠廟  新北市雙溪區長源里柑腳8鄰21號
廟旁廣場很大  可停車  也有廁所和涼亭
面對 柑林威惠廟  右側道路 出發  這一段路很大  如果只是要走中坑古道
可以直接開車到  中坑古道入口
如果是中坑古道接崩山坑古道  那就要停車在柑林威惠廟
我們本來打算走 O 所以把車停在柑林威惠廟 踢馬路到中坑古道入口

路旁有一間 「甲子年」  「大正12年」建立的福德堂
「大正12年」= 1923

福德堂 前小庭院  有 2 小石獅 紅色漆色  造形可愛  雄壯而不失調皮    張開眼珠   招風耳

福德堂   廟中廟
「大正12年」= 1923 年    迄今已近百年的福德堂
鄉間小村有蠻多 廟中廟造型 印象最深刻是  「九份福山宮」四層的廟中廟
通常都是信徒捐款擴建   但因土地公透過擲筊表達不願搬家
信眾只得向外增建 造就如今「廟中廟」的特殊景象

北 42 號鄉道  水泥馬路續行    走得有些心不甘情不願  路這大條   開車幾分鐘就到登山口 @@

北 42 號鄉道  雙坪一號橋

溪流潺潺    綠林蓊蓊

過 雙坪一號橋  左轉續行 「外柑腳高分電桿#45」岔路就有 指標  取左下 

開車可以停在 中坑橋旁  這裡也有流動廁所

過 中坑橋 右轉

沿溪畔而行   曲徑通幽   靜謐淡然

中坑古道位於新北市雙溪區長源里中坑地區  昔日茶商的捷徑
雨中漫行   添一分慵懶   多一分漫不經心

「中坑水尾土地公」
雙溪鄉誌記載這座福德祠修建於  明治38年(1905)
百年古道     隨處皆可見歷史蹤跡

路旁一小紅磚屋  看起來像廢棄崗哨
古道平緩好走  沿溪畔蜿蜒  清爽愜意  壓根就是 老少咸宜 的 夏日美白路線

驚訝於 鄉間小溪  居然有如此巨大的天然石頭    超乎想像 

發現 青蛙石  要跳起來的青蛙
你看他的腳  和  青蛙屁股  真的超像的
小溪中有2塊巨石  其中一塊造形像極了 一隻青蛙
比起來其他地方的青蛙石 更微妙微肖

這裡可選擇 走左岸或右岸  我也搞不清楚哪邊是左岸 哪邊是右岸
過溪 或 不過溪續行 都可以   我們去程過溪走右岸   回程走左岸

溪旁設有 淡蘭古道 中坑古道的地圖導覽 

過溪右岸 來來回回共過4次溪  溪中石頭濕滑  偶有苔蘚  有些石頭會搖動  請小心

不知甚麼原因   過溪處架了竹編護欄  也有竹子編織的門  是否防止牛群闖入呢

「淡蘭   中坑古道」 石碑  海拔 205 公尺
「淡蘭古道」 的 標示 是「雙扇蕨」 =「破傘蕨」
蹤跡廣泛分佈於淡蘭古道森林,爲「二叉分枝」生長模式,
具有二至四億年前古老蕨類植物之特徵,侏儸紀時代之前就出現在地球上,
可說是蕨類中的活化石

梯田中有一指標的石頭   青蛙石  老實說  剛才溪中那顆青蛙石  比這顆更像

「中坑古道」最大的特色 就是 美麗的梯田景觀
這裡好乾淨    山谷中的世外桃源   夏天這裡應該有螢火蟲四處飛舞吧
一處充滿田園   溪流  山谷   古厝  古橋的桃花源

層層疊疊  一塊一塊的梯田  高低錯落

指著古厝駁坎    有人笑說 : 發現駐在所  是怎樣   中毒太深 嗎

中坑古道   復古石砌拱門
懷舊典雅的日式石砌單拱圓橋    跨越碧波盪漾的中坑溪
據說 這是新建的復古橋   與  平溪/石碇交界的 普渡長生橋  有幾分神似

復古石砌拱橋  好特別的造型  像是恐龍骨化石一節一節

踏過冰涼清淨的溪水  踏水而行    
夏天的夜裡這裡也有浪漫紛飛的螢火蟲嗎
我喜歡中坑古道的氣氛   覓得一處炎夏納涼的秘境

以石塊堆疊而成的單拱石橋   樸實簡約  融合古道的自然純樸

一處九芎樹林    好多株九芎緊密而生
九芎樹皮光滑   在樹林間很容易辨識   因為樹皮具有剝落性  樹幹極為光滑
連猴子都不易攀爬   所以有「猴滑樹」或「猴不爬」的稱呼

仍舊細雨紛飛   索性收起雨傘  漫步小雨之中

來到 張家古早厝地  占地廣闊    前有庭後有院   昔日應該是大戶人家

石屋門柱門楣依舊     牆垣殘缺


門前有開闊的庭院  設有石椅   午餐泡茶休息的好地方

即使是廢棄古厝  四周環境整理得很乾淨  未見雜草密生
地上一些零碎零食小垃圾  應是山友不小心掉落   將垃圾撿拾

古厝座落於翠綠的山谷間    後方有森林綠意盎然

本來打算走完中坑古道  其實路線很短  總共才走了 3.95 公里
午餐喝茶後  就意興闌珊  今天就走到這裡
以後找時間把後面的行程走完

淡蘭古道介紹   有興趣的人 可以上網查詢

「淡蘭古道」為清代時期淡水廳到噶瑪蘭廳(現今臺北到宜蘭)的主要交通道路,
於1800至1900年期間,正是北台灣漢民族開始由西部往東部發展的黃金時期,
除地理的因素外,清廷治理的政策與先民拓墾的韌性,不斷在北台灣地表上留下痕跡,
歷史古道成為北台灣這璀璨百年的見證。淡蘭道橫跨現今北台灣的四個行政區(新北市、
基隆市、台北市、宜蘭縣),目前多數山徑仍是登山健行者的愛好秘徑

淡蘭中路

暖暖為起點,經平溪(十分)至雙溪(柑腳、泰平)—到宜蘭外澳;先民為生存、
耕山開闢的生活民道,承載著從拓墾到族群械鬥及和解的庶民記憶。
沿途可見梯田駁坎及石砌土地公廟等先民信仰寄託。

中坑古道  整理很乾淨  路線指示清楚  可接 崩山坑古道    O 形走    需過溪   穿雨鞋較優

交通以自開車較方便   也有公車到 威惠廟
不過要到 雙溪車站搭乘  班次可能不多  行前先上網查詢規畫

古厝前遺有一古早石磨  小時候住在鄉下的山友  可以在這裡回味童年

很有味道的石磨  農村鄉下才看得到的石磨

夏天溪畔還會聞得到 陣陣的野薑花香吧  很期待喔

古厝牆面 可發現不同堆砌方式  通常 有亂石砌  人字砌  和  丁字砌

人字砌

山徑在古厝旁    以後再來走吧

彷彿穿越時空 來到古時鄉野大戶人家

回程前我們把附近小垃圾撿一撿
希望下一隊來訪的山友  一起保持環境的整潔
每一位山友都可以享受潔淨的大自然

古道溪流清澈   趁洗雨鞋時  望見魚兒悠游於水中  順手拾來   處處美景

原路回到 威惠廟
威惠廟旁有小路  指標往「泰發炭窯」 雙溪第一大煤礦
下回可順路去看看

中坑古道  淡蘭古道的中段
梯田草原   古早厝地    百年土地公  溪水潺潺
夏天再找時間來走  肯定很棒

原文出處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