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高雄市鼓山區] 第三號鋼琴奏鳴曲.高雄港

  • william.luo
  • 1,479 次點閱
  • 6 次拍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旅行日期:18.09.15   

關鍵字:香蕉碼頭、棧貳庫、高雄港港史館、打狗英國領事館、旗后砲台(高雄市旗津區)

f_24137588_1.png

聽,聽見延伸向大海的長堤,陣陣海浪席捲白花花的泡沫,一陣一陣撲打上矗立燈桿的長堤。

f_24137589_1.png

暴雨、狂風在八月末席捲南臺,五艘貨輪被風暴襲向港口,太倉湖輪船擱淺於旗津外海,順泓輪則困於旗后山下的海堤,看不到西灣夕照的傍晚,許多人依舊雨中作樂,站在旗后砲台上觀賞海潮,觀賞變幻莫測的烏雲凝聚、飄移,而山竹颱風挾帶疾風驟雨,正一步一步地挺進南方的巴士海峽。

f_24137590_1.png

這是第二次登臨旗后砲台,依然與晴朗好天氣無緣,記得上次跟著阿姨騎自行車,馳騁於細雨飄飛的綿長海岸,沿著港口環繞礁岩,又從星空隧道穿越礁岩,最後將車子停在樓梯口,順著斜坡道爬上礁岩,記得那時砲台積水,燈塔附近有時傳來狗吠,數年之後,俯瞰高雄的砲台還是一樣,燈塔也是一樣,夜幕低垂時點亮燈火,港口對岸的領事館也是,接著入夜的城市燈火通明。

f_24137591_1.png

1.

f_24137593_1.png

高雄港的故事,從大海說起。

f_24137596_1.png

清咸豐八年(1858),中英簽訂天津條約,同治二年(1863)開闢打狗港為國際貿易港,隔年5月5日臺灣關設立於打狗,而首位英國駐臺灣副領事史溫侯(郇和,Robert Swinhoe)於咸豐11年(1861)7月就職,海關設立之後,英國將副領事館從安平遷到打狗,並且升格為領事館,因此,打狗領事館更是英國駐臺灣第一個正式領事館。

f_24137597_1.png

英國領事館起初設置在打狗港內的三葉號(Ternate)船上,後來改租旗后的民房,光緒二年(1876)籌建新址於哨船頭,建館工事由大英帝國陸軍皇家工程負責設計監造,是一座獨立的紅磚木構迴廊建築,費時三年完工啟用。

f_24137599_1.png

領事館園區內分成上層的領事館官邸,還有下層的領事館辦公室,兩棟建物以登山古道串連,中山大學校門旁的步道直上官邸,不同於多數博物館,領事館晚上九點前也開放參觀,館內收藏地圖、照片的複製品,以及船艦的模型,其中,英國皇家海軍在1855年建造的Albacore級木造砲艇(金龜子號),領事史溫侯曾於1861年搭乘此艦抵臺,至於一旁的「伊蒙特」商船,是一種飛剪式高速帆船,19世紀時被用來運送茶葉、鴉片。

f_24137601_1.png

f_24137603_1.png

2.

f_24137609_1.png

日治明治28年(1896)9月15日日軍進駐打狗港,英國駐臺灣領事官員改由東京大使管轄,由於打狗海岸具備優良港灣條件,明治33年(1900),日人開始調查地形、地質、水深、潮汐、潮流、氣象及海底泥沙移動,當時港內水深三公尺的區域廣達六萬六千平方公尺,港口寬度為一百六公尺,流速每小時為四海浬。

f_24137616_1.png

明治41年(1908)起,打狗港分三期建設,總計38年。第一期工程四年建造七座碼頭,讓三千噸船隻可以進出;第二期工程26年,當時碼頭全長1878公尺,航道水深8.2公尺,港內可停泊三千至一萬噸船隻二十六艘,貨物吞吐量一百四十萬公噸,附近煉油、製鋁、水泥、製鹼、造船等等工廠均相繼建立,到中日戰爭爆發時,港口吞吐貨物量已達二百五十萬公噸。

f_24137618_1.png

昭和16年(1941)太平洋戰爭爆發,築港工程全部停頓,高雄港轉作日軍南洋軍需口岸,昭和19年(1944)10月12日,盟軍展開高雄大空襲,高雄港所有碼頭、倉庫、起重設備,幾全被炸毀,為了阻止盟軍進攻,日軍擊沉大船五艘於港口,高雄港因此報廢。

3.

f_24137620_1.png

民國34年(1945)12月高雄港務局成立,首先進行港口復舊工作,民國47年(1958)高雄港擴建,填築新生地544公頃,一九八○年代之後,高雄加工出口區、前鎮漁港、臨海工業區、大鍊鋼廠、大造船廠,以及第一、二、三、四貨櫃中心相繼開發,小港區內的第二港口則是在民國64年(1975)竣工,使十萬噸級貨輪進出暢通無阻,民國88年(1999),高雄港更榮登世界貨櫃吞吐量第三大港,僅次於香港和新加坡。

f_24137626_1.png

七賢三路的終點,高雄港牌樓面向大港,目送南臺灣的農產運往世界各地,又看著世界各地的商品運進港口,哈瑪星和鹽埕埔繁榮一時,曾經儲存農產品的倉庫,現在已經紛紛打造成商場。

因為惠綺表姊文定之喜在香蕉碼頭舉行,我們終於有機會參觀港邊的倉儲設施,儘管對高雄並不陌生,大舅媽還是指著玻璃窗外,一一為我介紹旗津、西子灣等等地標。

f_24137630_1.png

香蕉碼頭位於高雄港三號碼頭旁,1950年代末,臺灣香蕉的外銷金額僅次於稻米和砂糖,但是,來自各地的香蕉只能露天堆積,容易腐壞而影響外銷,民國52年(1963)港務局運用美援貸款新建香蕉棚,香蕉棚是雙層鋼架、混凝土柱的建物,屋頂是金屬網石棉瓦,可存放23,300簍香蕉,有別於一般的倉庫,香蕉棚採開放式設計促進通風,使香蕉裝載品質大幅改善,民國55年(1966)香蕉出口額超越砂糖,讓臺灣擁有「香蕉王國」美譽。

f_24137634_1.png

「棧貳庫」則座落在高雄港二號碼頭,前身為大正3年(1914)建造的磚牆瓦頂單層小型倉庫,儲存砂糖為主,二戰後港務局以鋼筋混凝土柱、力霸鋼筋屋架及磚牆重建,倉庫內沒有架設任何支柱,大跨距空間是棧貳庫的特色,民國92年(2003)公告為歷史建築。

f_24137639_1.png

4.

f_24138541_1.png

※高雄港港史館

高雄港港史館位於三號碼頭,大正6年(1917)落成,當時是臺灣總督府財務局派駐打狗港區,專責徵收砂糖消費稅的官吏出張所,大正11年(1922)一樓轉作稅關高雄支署的碼頭派出所,昭和18年(1943)因應戰爭需要成立高雄港務局,二戰後繼續延用至民國83年(1994),民國91年(2002)整修成高雄港港史館。

f_24138550_1.png

f_24138551_1.png

重新打造的棧貳庫,雖然試圖包裝成以文創商品為特色的展間,和香蕉碼頭類似,歷史文化介紹的比例不高,展間內人山人海,我們最後終於被嘈雜人聲擠到戶外,縱使天候不佳,高雄港內來往大大小小船隻依舊忙碌著,我們更意外地在港邊巧遇婉箴堂姊、姊夫以及外甥女岫彤三人。

f_24138577_1.png

九月十五日是個好日子,婉箴堂姊一行三人和我們道別以後,前去台鋁參加友人的喜宴,而我們則前往打狗英國領事館,從高處俯瞰高雄燈火通明的市景;明治43年(1910)3月打狗與安平英國領事館關閉,領事移往淡水辦公,昭和4年(1929)改設為臺灣總督府高雄海洋觀測所,民國74年(1985)闢為高雄史蹟文物陳列館,民國76年(1987)公告為市定古蹟。

f_24138656_1.png

暈黃燈光打在扶疏灌叢,還有紅磚建築上,手捧單眼相機的遊人,漫步歷史迴廊之間,望向岸邊大廈林立的高雄港,一艘渡輪閃著霓虹,船尾攪動起波光粼粼,直向前行,鳴笛劃破靜靜的港灣。

f_24138665_1.png

參考資料

1.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2. 綜觀高雄港的演變 

延伸閱讀:高雄市區景點

1. 第070章[高雄市鹽埕區] 城市漫遊) 鹽埕譜新樂,大溝鼎光榮(下)

2. 第069章[高雄市鹽埕區] 城市漫遊) 鹽埕譜新樂,大溝鼎光榮(上)

3. 第063章[高雄市左營區] 城市漫遊) 雨騎蓮潭

4. 第027章[高雄市旗津區] 傾聽大海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