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熱門排行

仙跡岩:被遺忘的美麗霧裡薛溪

  • 邱求慧
  • 7,540 次點閱
  • 47 次拍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仙跡岩是景美地區最熱門的郊山,登山步道規劃完善,是一條老少咸宜的登山健行路線,山頂有一顆大石頭,相傳仙人呂洞賓曾在此留下足跡,增添幾許鄉野的傳奇。

步道的最高峰稱為溪子口山,因為位置位於景美溪和新店溪的交會口而得名,景美溪在清朝時的名稱叫做「霧裡薛溪」,以風景優美而著稱,不但是第一條灌溉台北農田的溪流,而且因為昔日河運蓬勃,將山區種植的茶葉載運到大稻埕銷售,木柵、深坑與石碇才因此發展起來。

0c46eaf0abb024a71f706860d24294b7.jpg

仙跡岩登山步道有許多登山口,今天我選擇從中油世新站旁邊的「竹林義應公廟」登山口起登,步道坡度不大,很快就可以到達圳後山,這座山的海拔僅為77公尺,有一顆土地調查局圖根點,因為沒有很明顯的山頭,要小心留意在路旁的基石。

1831b54b57fce52e88b63fe1b06b90ef.jpg

仙巖廟(或稱仙公廟)是仙跡岩最重要的廟宇,主祀孚佑帝君,也就是八仙裡的呂洞賓,據說早期有牧童在山頂發現一顆巨石,巨石上有一個明顯的腳印,故廣泛流傳是呂洞賓所留下的足跡,到了1946年,景美鄉親發起建廟來祭祀,一直到1952年完成第一期廟宇的興建。

3e4042f5fb4340931b3582ef7e4d3805.jpg

仙巖廟的視野很好,可以俯瞰整個台北市的市景,前方的山嶺是公館的蟾蜍山,相傳古代有一隻蟾蜍精在該處作亂,經過呂洞賓下凡來收妖,將妖怪變成了今日的蟾蜍山,收服蟾蜍精之後,呂洞賓一大步就跨到仙跡岩,留下了一個足跡,再一步就飛躍到了木柵的指南宮,爾後便安座在指南宮修行了。

2b97d9430d28ffb2252a7261dcc8d519.jpg

在仙巖廟的上方有一座涼亭,傳說中呂洞賓的足跡就在涼亭旁的巨石旁,不過我看了半天,也不是很確定到底哪一個才是腳印。這裡的視野也相當不錯,最遠可以看到八里的觀音山。

109c1b42cf310074ab1c7dc5b8f7f9e9.jpg

溪子口山又叫做景美山,海拔為144公尺,有一顆二等三角點,編號1043,基石的位置不是在步道上,而必須越過步道的欄杆才能抵達,這裡的展望也相當不錯,可以遠眺陽明山、南港山和101大樓等。

b78735cada974eb30296dd22f6146b22.jpg

景美過去是平埔族的領地,有秀朗社及霧裡薛社人居住在此,清朝雍正時期,開始有漢人入墾,而開闢了萬盛庄、興福庄等村莊,從〈乾隆台灣輿圖〉(如圖)看起來,當時的景美溪叫做霧裡薛溪,「霧裡薛」在平埔族語是美麗的意思,可見當時的景美溪的風景十分秀麗,是一片自然優美的平疇綠野。

746d3ca9e471d4d2ee5c496c100ab94d.jpg

那為什麼後來改稱為景美呢?那是因為在1739年的時候,墾戶郭錫瑠為了灌溉墾地,於是從新店溪開鑿瑠公圳,水圳幹道往北邊輸送,必須越過霧裡薛溪(現景美溪),於是興築運水的橋樑「木梘」,居民於是稱溪的北岸為「梘尾」,意思是木梘的尾端,但因為日本人都不會唸這個梘字,於是將其改稱為「景尾」,戰後又因為尾字不好聽,才改為現在的「景美」。有趣的是,經過幾番名稱演變,其涵義又恢復清朝時期的「霧裡薛」——風景美麗的意思。照片是1869年所拍攝,正顯示木梘越過景美溪,而後方的山嶺就是仙跡岩。

17127a13b48ccc3f022be41513d59db7.jpg

景美溪不但風光秀麗,而且還是昔日重要的交通動脈,早期陸路交通還不發達,旅客和貨物的運輸多仰賴河流。到了19世紀末期,在英國人約翰陶德的帶動下,台灣的烏龍茶成功打響全球知名度,茶園的範圍從木柵擴大到景美、深坑以及石碇地區,這些地區的茶葉,就是透過景美溪運送,經過新店溪、淡水河送到大稻埕,然後販賣到歐美地區。所以景美、木柵與深坑都是依傍著景美溪才發展起來的。而溪子口位於景美溪和新店溪的交會點,便成為景美溪流域中最大的市集,這個溪子口是即是現在的景美夜市,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經是很熱鬧的商業聚落了。照片是昔日的景美溪,是台北城南重要的交通運輸動脈。

a45e1eeee1a4950106da687ec1d6fe5e.jpg

景美溪不但帶動了茶鄉的發展,而且還灌溉了台北市的稻田,根據總督府檔案(如圖)顯示,在雍正2年的1724年,當時有陳姓和周姓二個墾號,合股從霧裡薛溪引水灌溉,稱之為「霧裡薛圳」,後來因為資金短缺,再由周姓家族集資接手,因為分為七股,故又稱為「周七股圳」。再依據〈淡水廳志〉的描述,在清同治年間,霧裡薛圳灌溉區域已經擴及公館、古亭、大安、中山和萬華,總灌溉面積達到700甲之多,是台北地區文獻上最早開發的圳路,其歷史甚至比瑠公圳還早了15年,所以我們台北的先民們,大多都是吃景美溪灌溉的稻米長大的呢。

a74e99d45d84a4957677ae29db58187b.jpg

那為何大家都只記得瑠公圳,而很少人知道霧裡薛圳呢?原來在日本時代的1907年,將這兩個水圳都強制徵收而改為公營,又為了提升水圳的運作效率,便將兩水圳系統合併,並統稱為「瑠公水利組合」,所以這一條全台北最早開發的霧裡薛圳,名稱反而逐漸被世人所淡忘,圖是當年台北廳發布的告示,宣布將兩條圳路正式合併。

07480240dbd095d49c7f083323bee0b8.jpg

霧裡薛圳對台北市的發展很有重大意義,卻被大家所忽視和遺忘,最明顯的案例,就是現在新生南路台大側門邊有一座「瑠公圳原址」的紀念碑,這其實是錯誤的。為什麼呢?根據1939年的〈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如圖),圖中流經新生南路的第二幹線,其實就是過去的霧裡薛圳,連台大知名的醉月湖,也都是當年霧裡薛圳所遺留下的埤塘呢。

934a864f10687c1e660aae9ebadbf724.jpg

不過景美溪的水上風光,隨著時代的演進,也慢慢地步下亮麗的舞台。因為河道淤積的緣故,景美溪逐漸失去了船運的功能,連帶地也使得深坑、木柵和石碇慢慢趨於蕭條,反倒只有景美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因為在1921年,日本政府興建萬新鐵路,由萬華通往新店,而景美也是重要的一站(景美車站如照片),讓景美還繼續成為城南的重鎮,當時的鐵路就是現在的羅斯福路,車站的位置在現在的車前路。

3fe81a2104e0239f30d5af274a0a871e.jpg

1907年,日本政府將霧裡薛圳和瑠公圳合併,並在1909年將兩個水圳的取水主幹道整合,廢除景美溪取水口,改為統一由新店溪取水。並將原來很容易損壞的「木梘」,重新興建為新一代的景美水道橋,此橋以鋼筋水泥建成,橋上可供行人通行,下方則為灌溉用水的涵洞,這是全台灣甚至全日本第一座鋼筋混凝土水道橋,由設計明治橋的知名總督府技師——十川嘉太郎設計,送水量為原來的木梘的三倍以上,足夠灌溉大台北地區2000甲土地,所以景美溪做為台北農田的灌溉用水,也就此走入了歷史。

9ac14510c77e3c5c78fc04d42418b7f1.jpg

那為什麼仙跡岩有一座「圳後山」呢?根據1904年的台灣堡圖,可以看到當年的瑠公圳和霧裡薛圳都經過景美,瑠公圳在西邊,被稱為前圳,霧裡薛圳在東邊,則被稱為後圳,而現在景後街一帶,因為位於霧裡薛圳後方,所以舊地名就稱為「圳後」,這就是圳後山名稱的由來。而隨著霧裡薛圳取水主幹道廢棄後,這「圳後」也就名存實亡了,而原來的圳路也已經被填平成為馬路,就是現在的景後街。

2aff24bedf805d03d6bba4bb8798ae59.jpg

回顧過去,景美溪不僅是昔日城南的交通動脈,更是第一條灌溉台北農田的水圳,滋養著我們的先民,也見證著這座城市從荒野演變為繁榮的現代都會。我站在景美溪畔,望著這條優雅的河流,遙想從「霧裡薛」到「景美」名字的變遷,彷彿還可以看見昔日霧裡薛溪的美麗風光,描繪出那種山與水的交融,也透露著歷史的淵遠流長。雖然景美溪不再承載昔日的繁榮,但希望我們能夠繼續珍惜著她,讓她永遠美麗地流淌於歲月之中。

b02305aeeb107b8d39ad5dcc5cacd677.jpg

景華公園->景興路->圳後山->仙巖廟->溪子口山->觀景台->興隆路三段304巷->福安宮->景興國小->景華街->景華公園

距離5.56公里,步行時間2小時40分鐘,總爬升高度277公尺。

筆者是「一山一故事」作者,這本書紀錄了許多臺灣山岳、古道的歷史故事,被選為2022年博客來人文社科年度暢銷書。

留言

預設頭像


  • chromeos hank的頭像 chromeos hank

    這篇文章真的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對這個地方的描述如此詳盡,讓我感到非常親切。透過你的筆觸,我第一次對這個地方有了如此全面的了解。從歷史文化到地理風貌,每一個細節都被生動地呈現在我眼前。閱讀完後,我對這個地方的情感更加豐富,仿佛親身體驗了一番。這篇文章確實是一篇精彩絕倫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