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症快速評估法-路易斯湖高山症評估標準

  • 大叔
  • 5,107 次點閱
  • 5 次拍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急性高海拔疾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簡稱AMS)也稱作急性高山症,就是我們俗稱的高山症。

AMS是登山者最害怕遇到的夢魘。

他伴隨著高海拔腦水腫(HACE, 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與高海拔肺水腫(HAPE, 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在目前普遍的認知上,AMS就是高海拔腦水腫(HACE)的早期症狀。


只要爬升的過快、上升幅度過大任何人都會有高山反應,但高山反應並不代表就是高山症,初期的高山反應在適當的處理後(如高度適應)就能獲得舒緩甚至完全解除。


AMS是因高海拔空氣稀薄造成動脈血液中氧氣含量降低所引起,不過我們這次先避過學理層面的探討,先往實務面來思考,畢竟大家都是在爬山的,東西怎麼用遠比東西怎麼來的重要許多,是吧?


【判斷高山症的基準為何?】

爬過高山的人都知道,要精確判斷是否罹患高山症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不僅症狀太多且因各人體質不同所造成的差異,過去的人也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初期在判斷人生理狀況(包含高山症)使用的是名為

環境症狀評估問答卷』(THE ENVIRONMENTAL SYMPTOMS QUESTIONNAIRE, 簡稱ESQ)來做判斷。

這份評估指南原出自美國陸軍環境醫學研究所(U.S. Army Research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Medicine),就內容來看原本是應用於各種生理狀況的評估,不單單限於登山活動。


這份評估問卷項目非常的多,總計有68項之多,裡面也鉅細靡遺的紀載著各種症狀的權重,也能讓人逐項依照程度來累積評比。


雖然這份評估問卷非常詳細,但問題也出在這裡,這份問卷實在是太囉嗦啦!

看完上面的項目大叔頭都暈了。


一個正在戰場上或是高山上遭遇緊急狀況的人,如果要藉由這問卷的問題逐項確認,大叔覺得等到確認完傷者也往生了吧...


也因此一個名為路易斯湖協商委員的單位覺得拿這個來評斷高山症簡直在玩命啊!!

所以他們擬定了一個新的評判標準,重點是簡化判斷,讓登山者不用經由太複雜的判斷或是專業醫療訓練就能快速評斷。

而這套評判系統就稱作『路易斯湖高山症評估標準』(THE LAKE LOUISE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SCORING SYSTEM)。


此套標準目前廣泛使用在各大系統之中,許多高山症評判都是以此為基準衍生出去的。



【路易斯湖高山症評估標準】

(ref: ROACH, BARTSCH, et al,  THE LAKE LOUISE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SCORING SYSTEM, 1992, p272-274)

路易斯湖高山症評估標準有兩大項目,分別為

1.自我症狀評估(Self-report questionnaire)

2.臨床評估(Clinical Assessment)


第1點跟身為登山者的我們最有關聯,因為他是簡易快速評估標準,可藉由最簡單的症狀來評判。

第2點則是需要經過訓練與考試,因為他與臨床症狀有關。


【自我症狀評估】

自我症狀評估主要有5大項,分別是

1.頭痛

2.腸胃道

3.疲勞/虛弱

4.頭昏/暈眩

5.失眠狀況

再依照症狀輕重從0.無症狀到3.最嚴重來計分,分數越高代表越嚴重。


【臨床症狀評估】

臨床症狀評估分為3大項,分別是

6.精神狀態評估

7.肌肉失調評估

8.水腫症狀評估

分數這邊則是在0-4分,也是越高分越嚴重。


【評分方式】

在上述所有的症狀,依照發生的輕重對應其分數來加總,最後的總分就是高山症的嚴重性

0-2分:輕度,須持續觀察,如有餘力仍能持續行程。

3-5分:中度,須就地休息,不能再往高處移動,症狀持續未改善立即下撤。

6分以上:嚴重,應立即下撤治療。


【山上的症狀都得嚴格看待】

從這張表格我們能發現一件事,就是要達到"無法移動"的中度等級其實非常容易,只要1-2項症狀達到2級別的中度即可。

但這也是對於登山教育的宣導,當我們無法認定是高山症時,我們都必須先以高山症視之

這樣的方式是為了避免誤判病情,造成人員在輕度高山反應尚未形成高山症時仍能有餘力自行下撤。

即便最終誤判不是高山症,最多造成的不過是提前撤退,而不是因勉強攻頂而在過程中失去行動能力,進而發生失去生命的憾事。


【症狀層級非常主觀,但也應遵循安全原則】

在路易斯湖高山症評估標準我們發現存在著一個問題,就是症狀層級非常主觀。

0級沒有症狀還能較ㄧ般人理解,但1-2這兩個輕度、中度級別則相當的屬主觀判斷。


這牽涉到每人對病痛的忍受度不同以及對症狀感知的快慢,輕度和中度的界線相當的模糊。

但即便是現今改良的高山評估標準,各位也會發現有這樣的問題,就是主觀判斷的問題。

輕度頭痛到底是多痛才算?中度頭痛又是如何才算中度?程度上相當難以量化。


這也是我們為何要推動登山教育的原因。


我們所要避免的是讓發生高山症狀的人員陷入最嚴重的層級,所以當我們在高山上有頭痛症狀時就該立即正視,這時所要做的就是避免讓自己或他人造成進一步嚴重的狀態。


所以並非評估標準不明確,而是無法明確,有狀況本就須遵循安全守則,評估只是讓自己知道"可能性"。

當症狀發生就應採取最安全的原則處理,在不影響行動力之下才能繼續行程,如果程度加劇則立刻停止行程或是下撤至高度較低的地方。


標準不是唯一,他只是提供一個大方向讓人做出最快速的判斷,但這方向所產生的可能性就得依靠我們平時的登山教育來做出最安全的應對。


【結論】

1.記住自我評估的5大點:1.頭痛 2.腸胃 3.疲勞 4.暈眩 5.失眠

2.當症狀發生且影響行動力時就該停止行動,除非症狀減緩或解除,不然不繼續行程

3.基礎登山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別讓自己陷入高山症的危險之中


【文獻參考】

1.ROACH, BARTSCH, et al,  THE LAKE LOUISE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SCORING SYSTEM, 1992, p272-274

2.THE ENVIRONMENTAL SYMPTOMS QUESTIONNAIRE (ESQ): http://www.dtic.mil/dtic/tr/fulltext/u2/a264127.pdf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