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蟑螂家族-崑崙坳古道】舊白鷺進-金崙出

  • 出發日期
    2024/01/21
  • 回程日期
    2024/01/28
  • 相關路線
    崑崙坳古道
  • 相關山岳
    大武藏山 、諸也葛山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2024 蟑螂家族-崑崙坳古道舊白鷺進-金崙出

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sTzBCixYFbQ【2024 蟑螂家族-崑崙坳古道】

(一)日期:2024年1月21日~1月28日

(二)成員:蟑螂、阿諾、家成、小飛俠、水管

(三)行程:

D0:台南-旗山-潮州-舊白鷺部落聯絡道

D1:舊白鷺部落-大武藏山-舊古樓部落

D2:舊古樓-崑崙坳營盤-獵寮迫降

D3:石板獵寮-大石巖營盤-營地

D4:營地-屯兵空營盤-金崙溪-坑底營盤-溪邊營地

D5:營地-大里力山稜線-山頂營盤-營地

D6:營地-諸也葛山-營盤址-匯流口營地

D7:營地-接駁點-台南

D1:舊白鷺部落-大武藏山-舊古樓部落

曾經想了好多年的口袋路線,總算成行了。昨天在旗山集結時,小飛俠與水管建議修改入山地點為舊白鷺,避開來義林道多處坍方路段,而且第一天宿舊古樓不缺水。五個人站在車子後方開起臨時會議,決議從舊白鷺進入。

昨晚,紮營後進行清點與分配七天的公糧,看著滿地的裝備與公糧,五個人都搖頭苦惱:怎麼這麼多?!但是,早餐過後,竟將所有的裝備與食材都塞進背包,扛起重裝,面不改色。

6:45步行到久保山登山口,阿正陪著走一段後開車下山。我們重裝續緩步爬升,在空曠的碎石坡,眺望藍天襯托下的石可見山等,天氣相當不錯,體感溫度上升,身穿單薄的一件仍覺得熱。氣象預報「霸王級寒流」將至,希望未來幾天都是這樣的好天氣。

664b91af27c31b37aa39931c9dcf26ad.jpg

8:30抵達往久保山的四岔路,剛才被陽光烘熱的汗水不敵背陽面異常的寒冷,快快穿上外套。手機訊號可通,傳訊息請孝文與阿正聯繫,七天後取車往台東接駁。補充熱量後,四個人重裝續往大武藏方向,老貝背對我們、停留岔路,繼續握著電話忙著聯繫工作相關事務。過了好一陣,老貝遲遲未出現,大聲呼喊也沒有回應,家成推測老貝可能走錯方向。再次呼喊,總算獲得回應,等候老貝趕上隊伍,果然在四岔路被下坡路疑惑了,幸好老貝聰明、開啟離線地圖確認方向。

1d657a9bcc0e83ecefca15a21c15fcdc.jpg

久保山與大武藏山是南部山友練腳力的熱門路線,沿途指標與輔助的繩索齊備,老貝與水管叔叔聊起多年前屏安醫院副院長在該山區失聯10天的山難事件,與後續為搜救獎金相互提告的荒謬劇,兩位退位的「總教練」感恩當下悠遊山林的自由身。

11:15登上大武藏山,沒有基石,高度1636M。小飛俠煮水泡茶,供大家配便當。這趟行程,我們的午餐是前一晚剩的白飯,配各自準備的食材,有:肉鬆、鹹魚、小卷、花生等,吃飯比較有飽足感,相對可減少行動糧的攝取量。

cee8a82d8a08349636667fb5a657653d.jpg

大武藏之後的路標明顯減少,緩緩下坡,13:00通過卡山岔路,更要檢視定位、注意前進方向了。尤其,通過1450M山頭後,進入寬稜與樹林,展望不佳,坡地上散布一階一階的耕地遺址,濃霧中很容易迷失方向。

地面上散落的玻璃瓶碎片,表示漸漸接近部落遺址了。14:50抵達「勇士戰死紀念碑」,這是日本政府所設置、為安撫太平洋戰爭中陣亡的古樓社高砂義勇軍之骨灰合葬墓,向紀念碑行禮致意,擇定古樓駐在所旁邊、古樓蕃童教育所的操場紮營。水管與小飛俠兩位叔叔都曾經探訪過舊古樓部落,因此負責取水與建設營地,我們三位則「舊古樓巡禮」。

才分頭進行十分鐘,兩位叔叔呼喊:糟糕,取水點地形變了!老咩指出幾個取水點的位置,老貝與叔叔避開崩坍地形,找尋取水點。聽見山溝另一面傳來歡呼的聲音:萬歲,有水了!

老貝環顧一個接一個的崩坍山溝,擔心明天往衣丁方向恐不安全。於是,暫停巡禮的計畫,先探尋安全過崩坍地的路徑。我們三個人,沿著山溝邊緣向上爬升,大約1210M高度橫切,可高遶通過崩坍地形。留下刀痕記號,並記錄航線,供明天使用。完成探路任務,可放心好好欣賞台灣最大的原住民聚落遺址了!

和以往看過的排灣族原住民家屋遺址不相同的,舊古樓的每戶家屋的規模都很大、每戶的內部格局大致一樣、一間間比鄰排列整齊而且座落的方向完全一致,街道配置大體呈方格狀、街廓面積都差不多,老咩提出這是經過統籌規劃與集體建設的社區,有別於原住民以家族為單元自然聚居與逐漸擴大的部落發展型態,而這種都市計畫的概念,是在日治時期由日本人帶入台灣的。老貝想起高雄桃源區的美雅谷的瑪雅部落,也有著同樣的社區特徵,只是規模比舊古樓小多了。

6c3acab0229ffe5aa57358361a31e72a.jpg

今日得以親臨百年前建造的石板屋與社區規劃,還能看得到紮實的圍牆、門廊、祖靈柱、階梯等空間遺構,在天黑之前才走過短短的幾條街就讓我們驚喜連連,山坡上還有很多我們無法走到或是觀察的細節,真不愧是日治時期台灣規模最大的原住民聚落。古樓舊社排灣族傳統地名為Kuljaljau,又稱為崑崙坳、加籠雅,由五個互相連接的集居型部落所組成,當時有409戶,近兩千人的社區。

古樓舊社有三大頭目家族,其中Ladan家族在1941年應日本警察要求,遷到台東土坂,自行舉辦五年祭;日治末期總督府鼓勵舊社居民遷住太麻里與達仁等地區。1957~1960年,古樓社與來義社被安排遷居到來義鄉的古樓村、來義村、春日鄉的南和村,經數度的風災損毀聯絡道路,台灣最大的原住民聚落遺址被遺留在荒山深處。

平坦寬廣的營地加上充足的水源,今晚兩位叔叔展現大廚手藝,800公克的白米讓我們五個人吃飽飽,剩飯只夠三人份的明日便當,明天煮飯要再加量囉。

bfda4cdaecc9168464c2984ce7868c67.jpg

D2:舊古樓-崑崙坳營盤-獵寮迫降

今天開始進入探勘型路線,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加上天氣即將劇烈變化,應該要早早上路的,真搞不懂老貝和叔叔們這麼愛聊天,弄到七點了才不得不被催促出發。

由家成和老咩帶路,順著昨天設定的方向陡直爬升到1210M。從霧雨轉為小雨,天氣果然變差了,大家整裝穿上雨衣,朝高遶崩坍地形的目標前進。茂密原始樹林夾雜許多障礙,為了避開倒木群、灌木叢、陡峭的山溝,不斷的爬升與改變方向,最後爬到1380M的高度才通過大崩壁,再慢慢修正前進方向與降低高度。

10:40抵達1290M的大平台,看見樹上一條很舊的路標,推測是曾經有隊伍從卡山下舊古樓所留下的記號。平台下方為倒木區與濃密樹林,我們質疑大平台的方形疊石空間為崑崙坳營盤址的中央指揮站。

老貝與小飛俠叔叔決議去砍一條路銜接往來義林道的路徑,依據老咩給的方向,兩把刀義無反顧的殺了出去。水管叔叔和老咩、家成留在大平台又冷又餓,掏出行動糧充飢。

超過半小時,兩把刀帶著滿滿的成就感回來了:開出一條康莊大道,接到人家的刀路了!辛苦了,趕快燒熱水、沖泡紫菜湯配便當吧!

12:00扛起重裝跟著小飛俠叔叔踏上康莊大道,坡度陡降到1250M,果然銜接上刀路,沿著等高線橫切,老舊的刀痕愈來愈多,令人振奮的是,腳下出現浮築橋與明顯的路幅寬度,這是古道啊!是通往舊古樓的聯絡道遺跡啊。跟上古道路線,高度變化就不大了,除了幾處坍方與倒木障礙需要克服,緩緩上升到1330M,路旁有一處人頭,是傳統排灣族排列人頭的石板龕架,人頭龕通常設置在通往聚落的路口的位置。

續往卡山的岔路鞍部前進,在路邊撿到一個老舊的保特瓶,裡面有水。14:30抵達來義林道鞍部非常寬廣,有隊伍曾經紮營的痕跡,又找到了幾瓶水。太棒了!雖然瓶身佈滿青苔和泥土,但是瓶內的水沒有變質的異味,決議收集這些水作為今晚使用。

循著林道往衣丁山方向前進,眺望茶仁山、來社山,卻好奇為何沿途完全沒有路標?這不是往返衣丁的登山路徑嗎?15:15在衣丁岔路停頓休息後,往南轉入不明顯的獵徑。橫切山壁的獵徑柔腸寸斷,障礙又多,坡度變化雖然不大,前進速度卻非常緩慢,唯一高興的是,在草叢中又發現幾瓶透明的水,推測是獵人放置的,為了明天行動需要,再多揹兩瓶水。

霧氣愈來愈濃,小飛俠的腳痛走不快,今晚也無法趕到預定營地,17:00通過一處石板堆砌的獵寮,決定迫降。合力整理獵寮地板,搭起天幕,方形空間不過兩坪,足供我們五個人躺平度過一晚。更何況還有善心人士留下來的救命水供我們煮熱食,真是天大的福氣。打開獵人的那瓶水煮了一鍋虱目魚丸湯,怎麼有酒味?啊,這瓶是高粱酒,不是水啊!今晚,大家喝了湯,早早就睡了。

87e9038dab49fbaff3b3d086c7c745d8.jpg

135de73069eda20777e73b56e24d626f.jpg

D3:石板獵寮-大石巖營盤-營地

06:55離開獵寮繼續橫切山壁,大致維持1400M的高度向南移動。翻越稜線轉向東,遠遠就望見很大的山溝,確認方向、找尋安全可靠的路徑,順著山溝向下游慢慢降到135OM的高度,再橫切穿越樹林。08:20通過一處和昨晚一樣的石板獵寮,周圍是一階階的耕地駁坎,獵寮是原住民外出耕作或打獵的休息場所。

ef9478885d66ee7a8792fa07d510f0ba.jpg

3375ce0fb70da0f163877629402a3c46.jpg

1140dc48a75b99ff324b752889826183.jpg

c1299ee34bf05362ecef51dc74e337a4.jpg

順著稜線陡下,在1230M的山坡上座落一棟非常完整的家屋遺址,不僅隔間完整,最特別是集水槽、集水路、家屋下方的蓄水池,好厲害的智慧啊!

沿著山溝續往下游,10:00高度降到1030M匯流口。參考航跡資料,通過兩個小瀑布,10:45卸下重裝。兩位叔叔留守燒開水,我們三人前往大石巖營盤址巡禮。溪流北面約1100M的大平台上,明顯的疊石圍牆與入口,圍牆所圈圍的大平台營盤、中央設置一處由疊石圍成的方形小區塊,與前天在崑崙坳所看見的一模一樣,應該是類似指揮站的空間。營盤的後方則設置方形的木炭窯空間與家屋等。依資料記載,清朝的赤山-卑南道與沿線的營盤址,開闢工程順利的最大原因是,西部有來義社與古樓社兩部落的排灣族自願協助,東面則有卑南社率領眾社從金崙溪上山自東向西推進,兩方人力在衣丁山南稜會合,是該古道在短短五個月成功串連前山後山的主要助力,是以營盤與周邊的建築會有原住民家屋的式樣。

12:20在老咩和家成的催促下,老貝和叔叔們結束泡茶與打唬爛,原來男人也愛聊八卦的。避開瀑布向上高遶進入樹林走一段,再回到溪谷往上游攀升。通過兩處匯流口,確認方向、克服現地的種種障礙,不斷的定位、確認目標角度、披荊斬棘、克服地形、修正方向、再定位確認,扛著沉重的背包,重複這些步驟,雙腳努力的向上爬升。

15:00爬升到1350M的溪溝,承裝今晚的用水,計畫走到16:30開始找營地。15:35克服了陡峭又鬆軟的地形,登上衣丁與句奈山稜線的鞍部,表示正式跨過中央山脈主脊到台東,總算坡度比較和緩了。順著稜線慢慢爬升,16:00小飛俠大概是累了,看見平坦的平台要求紮營。說實在的,目前天色還很亮,大家體能也容許再往前推進,中午泡茶休息兩小時,下午也才走了兩小時就紮營,不應該用這種糜爛的態度走探勘的路線,家成和老咩都憂心忡忡。

老貝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見叔叔疲累,同意就地紮營,但是明天四點起床、天亮前出發,中午不要再燒水泡茶,把落後的進度追回來。因為提早紮營的意見衝突,今晚的氣氛劇降,就像霸王級寒流劇降的溫度,穿上了所有的衣服還是冷得發抖。

ac020d41b5fdf39baa451204a86e909e.jpg

D4:營地-屯兵空營盤-金崙溪-坑底營盤-溪邊營地

有把握往前的這一段路是和緩的寬稜,摸黑前進沒有危險,05:45點著頭燈出發,由水管叔叔與家成在前方領航,老咩在後面核對定位與前進方向。沿著衣丁-句奈稜線東側腰繞,高度維持在1540M,與其他東部的山一樣的特徵,總是有超級多的山溝,每一條溝都潛藏著不同層面的障礙與困難。

07:30通過一處有水的山溝,高度逐漸上升為1580M,又濕又冷的天氣害我們不敢休息太久,啃了半個饅頭套上雨衣快快上路。但是,正前方陡直的山溝與崩壁,把我們困在小小平台,參考航跡紀錄、再抬頭仰望深溝上方突出的岩塊,討論各種通過山溝的方案:向上爬升高繞到岩塊上方?向下橫切到對岸的缺口?山溝灌上來的冷風漸漸增強,溼透的手套已不再保暖,停頓太久講話都微微顫抖了。

老貝決定輕裝去探路,先下切一段、沿著樹林邊緣橫切,滑下約一個人高的岩塊、跨過小小的溪水,再穿越濃密的芒草叢、攀上約七十度的山壁。四個人站在小小平台,望見老貝在對岸山壁緩緩上升,老貝呼喊回應:可以,這邊很多山羊的便便,只要小心慢慢走,這條獸徑還算安全。兩位叔叔備妥柴刀,清理老貝所踏出的路徑上的障礙物,以利重裝通過。

兩位叔叔重返小平台,重裝上肩,循著開闢的路徑戰戰兢兢的一步步移動。老咩架起了運動攝影機,跟著老貝與家成慢慢推進。望見小飛俠貼著對岸山壁斜斜向上移動並留下路標記號,水管叔叔在下方摸索抓點與腳點,這畫面就像兩隻壁虎慢慢向上爬。我們三個人完全定格不敢動,緊盯著對面山壁的兩位叔叔,老貝大聲呼喊、指揮叔叔的移動方向,小飛俠逐漸接近對岸的樹林缺口,安全著陸,水管的路徑有點偏移,但仍然可接近樹林缺口。兩位叔叔都安全到達樹林,換我們如法炮製了,家成技高人膽大,依循路徑也像壁虎般慢慢進入樹林。老咩亦步亦趨緊跟著老貝,一小步一小步爬升,山壁雖陡直、幸好岩石不鬆動,而且灌木與草叢可供手點,很幸運的09:05全員又通過了一次考驗,高度1620M的樹林缺口是一塊小營地,依據目前大家的旺盛戰鬥力,設定在屯兵空營的溪溝午餐。

76e1ebd82a4014ea92121f941d510dac.jpg

經過連續三個水鹿池,順著等高線穿越潮濕的森林。五十分鐘後,路徑上方幾株被盜採的牛樟塊引起注意,家成本能的做了紀錄,果真有牛樟的特殊香氣。從1650M陡下到金崙溪溝,高度1500M,10:50老貝、老咩與家成去探屯兵空營盤,兩位叔叔燒水泡紫菜湯。有了不能打混的共識,午餐後快快整裝上路。

對於三天來我們所走的路線如此的崎嶇難行,老貝提出疑問,明明有浸水營、安朔這些比較好走的越嶺路,清朝為什麼要開這條那麼難走的古道呢?老咩回:清朝開這條「赤山-卑南道」是急就章。1874年5月「牡丹社事件」,日本軍滯留南部虎視眈眈,清廷沈葆楨決定三條「開山撫番」道路以宣示主權,而南路最為迫切。1874年7月動工,一邊開路一邊議和,日軍提出賠償要求,11月完成「赤山-卑南道」與副線「射寮-卑南道」、12月27日軍撤離車城龜山大本營。

但是,才剛完成南路建設,1874年底王開俊將軍被獅頭社排灣族殺害,1875年2月清軍發動征剿行動,史稱「獅頭社事件」,調派崑崙坳等四處營盤兵力移往枋山支援,歷經四個月交戰,內文社排灣族戰士陣亡者眾,清軍更是傷亡慘烈,尤其受霍亂病亡將近二千人。6月兩方議和,崑崙坳等營盤兵力被調派接辦招撫排灣族事務,11月建設恆春城與「恆春-卑南道」,較平易好走,取代崎嶇難行的「赤山-卑南道」崑崙坳古道,崑崙坳古道從建設到廢棄、歷時一年整。

若以廣義的「古道」而言,原住民的交易、姻親、打獵、遷徙等路線都可稱為「古道」,而清朝或是日治時期,由官方主導、參考原住民的上列路線所闢設的聯絡道,具文字記載、屬於狹義的官方「古道」。「赤山-卑南道」崑崙坳古道則是官方記載的「台灣第一條古道」,也是最短命的古道吧!

與前三天所走的七佳溪河床不同,金崙溪溪谷十分潮濕,河床與河岸的岩石上布滿青苔,稍不留意就滑倒。既然潮濕,就表示螞蝗出沒囉,小飛俠第一個中標。撇開這些,金崙溪上游河谷其實很漂亮,緩緩溪流穿過岩石,偶有小小深潭與瀑布,高山鯝魚成群的溪水中悠遊翻身,若不是登山客,只有獵人能夠深入這世外桃源,沿線幾處獵寮透露了獵人活動頻繁。

a0057dafc254d642dbd424e48b34fd5d.jpg

fd34bea93b69aa5b9444c9dd9d727d77.jpg

14:30抵達乾溝匯流口,小飛俠的腳犯老毛病,水管叔叔陪著他先往前進,老咩提醒再一個小時就走到下一個匯流口,會合再討論紮營地點。我們三人從乾溝向上攀爬到平台,乾溝右岸有一處崗哨遺址,乾溝左岸則有兩層的營盤大平台,明顯的圍牆疊石與三石灶。

愈往下游,河谷的岩石愈來愈巨大。15:50兩位叔叔在左岸的平坦砂地等候,與匯流口相距約120公尺,但是不確定是否有適合的營地,經討論後決議紮營。將砂地整平、鋪上乾燥的芒草、架設天幕、埋鍋造飯,下午的氣候明顯回暖,晚餐前輪流到溪裡梳洗,換穿乾淨的襪子和褲子,好舒服。晚餐後,水管叔叔拿出秘密武器,哈哈,消夜吃烤香腸與烤橘子囉。

D5:營地-大里力山稜線-營地

今天的行程有一項大挑戰,不敢賴床偷懶。06:35離開營地涉溪往對岸,老咩才剛起步,就在溪裡滑一跤,幸好沒有大礙。

溪谷的岩石變得巨大又光滑,與上游幽靜的河谷景觀截然不同,再加上倒木又濕又滑,障礙增多。在匯流口採取人包分離的方式通過障礙,家成打趣說:真的是「人包分離」,人從岩石縫滑下去,背包則由岩石外面傳遞到另一邊。更奇特的是,過了匯流口的小瀑布與深潭,溪谷突然變得寬廣,溪水竟然消失了,全都變成伏流了。水管叔叔笑說:突然沒有水,不知道該怎麼走了耶!

踏著乾乾的河谷續往下游,上切河階地避開巨石陣,再接回河谷感受溫暖的陽光。08:00停頓補給食物和飲水,伏流水從岩石縫流下,我們填裝行動水,一面討論如何克服前方的瀑布地形向上接到稜線。參考紀錄,登山隊伍由瀑布與崩坍地的左岸爬升、花了三個半小時通過瀑布,紀錄敘述「很難走」。望著三層高聳的瀑布,提出從右岸沿著稜線攀爬的可行性,大家同意嘗試。

0481f341efd37af01ee51412b66d8357.jpg

005ee316ae067e98e228fa154ba40ec6.jpg

從最靠近瀑布的支稜陡升,植被很少,完全要靠腳力支撐,爬升50公尺,遇到斷頭稜,兩公尺高的陡直岩石鬆動沒抓點、頂端有點OVER,重裝上攀不安全。老貝卸下重裝,輕裝嘗試往下一條支稜橫切,上一處小平台再橫切,可以殺出一條路,必須要架繩確保。這次,沒有羊大便,表示地形陡峭到連山羊都不走了。

aa931e19580da5e2bf83c6cf5f7e0621.jpg

ee39aaf2e440805e56a3cce18192edfa.jpg

水管叔叔與老貝擔任先鋒,清理路徑障礙與架設繩索,我們慢慢移動跟著前進。一處落差約兩公尺的上攀點,做了一個繩環作為踩點,揹著重裝上攀時,需要靠人推一把助力,水管叔叔說出:「一個成功的男人,都需要別人從屁股推一把!」的至理名言。哈哈,老咩的腿短,老貝增加一個繩環,再靠老貝從下方用力推,老咩也成功攀上去了。

50b32bd737ad78cc32323bb6ced13337.jpg

兩位叔叔持續清理路徑,再上升50公尺的一處小平台,總算可以稍作休息啃行動糧了,我們又協力完成一段挑戰了。就這樣一段又一段的定向、開路,克服地形與地貌的障礙,踏上稜線,看見非常老舊的砍痕,精神為之一振。

但是,高興不過十分鐘,跟著1470M高度橫切,山壁的地形非常陡峭,更別提倒木、突出岩石、山溝等障礙,已經過了中午,連個可以停頓歇腳的平台都沒有。13:40翻越一個凸稜,繼續橫切,地形逐漸平緩但樹林仍然潮濕泥濘,14:00覓得一處較空曠乾燥的基地,這是山頂營盤的遺址,老咩提供行動水,燒水泡紫菜湯配便當,一個上午大家辛苦了。

71669b684c191f3148e1941988f03f07.jpg

身上的行動水存量快要見底,必須繼續前進到水源才好紮營。下午的高度變化不大,但是障礙依舊,地形圖簡單的彎曲幾條線,現場卻是一個又一個的山溝,老咩隨時定位確認前進角度,家成與水管叔叔領航避開障礙。霧氣愈來愈濃,視線很差,大家的戰鬥力明顯降低了。16:40再度通過一處山溝,驚喜有活水,老貝下達紮營指令。雖然營地不理想,大家通力合作整地建設營地、取水準備晚餐,水管叔叔每日負責掌理煮白飯,從昨天開始煮飯量增為一公斤,好嚇人啊,五個人晚餐吃一公斤的白米,是因為小飛俠叔叔料理的菜太好吃了嗎?

dc69c2d00b42ef3454ddfa735c2e8902.jpg

D6:營地-諸也葛山-營盤址-匯流口營地

背包的重量與體積明顯減少了,打包的心情特別輕鬆。06:45離開潮濕的山溝,採160度方向繼續繞過一個個支稜與接續的一個個山溝,半小時抵達山溝的活水小瀑布是原計畫的紮營點,表示前幾天糜爛的行程已經補回來了,為自己的努力高聲歡呼。

活水源的下一個山溝有一處獵寮的痕跡、明顯分為四個階層,叔叔們發揮想像力:底下那層是雙B車庫,一樓、二樓、三樓豪宅採光佳、格局方正,五分鐘到捷運站、十分鐘上交流道。老咩笑稱大家的高山症不輕喔!哈哈,趕上行程進度沒有壓力,大夥的心情真的放鬆不少。

07:50踏上大里力山的東向稜線,宣告步入下山的行程,從現在起就是一段一段的下坡山徑了。不要高興,可不是平緩的草原坡,而是密植黃藤的雜木林,地面佈滿鬆動石塊,閃避黃藤還不時被石塊絆到腳。稜線上訊號可通,與孝文聯繫,確認明天接駁的時間。

隨著高度下降,溫度漸漸上升,寒流已經結束,身上又回復單薄的衣服。11:25抵達鞍部、高度824M,再爬升個一百公尺,登上本次唯一的基點:諸也葛山、高度938M,老貝歡呼:吃便當!老咩問:你有訂嗎?老貝無言了。只見老咩從背包掏出三個便當,哈哈,吳柏毅送達周先生訂的外賣囉!

天氣回暖,大家的行動水消耗殆盡,老咩貢獻600CC,那是老咩從家裡帶出來的開水,揹了六天,提供燒開水,給大家泡紫菜湯配上本次行程的最後一頓午餐。手機訊號可通,也有網路,向董事長報平安,並收到蚯蚓傳送的接駁點座標,幸好有這些好朋友後援與協助,讓我們登山行程無後顧之憂。

一路下坡,雜木林出現新北登山隊伍的白色路標,很密集,推測是最近剛造訪的隊伍。小飛俠叔叔揮刀清理路徑,讓大家的前進速度加快,可能被樹枝汁液噴到,小飛俠右眼不舒服,老貝用清水替他沖洗。14:30經過類似林道路幅的痕跡,繼續往下,一階階耕地的疊石駁坎與480M高度的一座家屋遺址,與文明愈來愈接近的感覺。

15:30望見下方非常平坦的大平台,無疑的就是諸也葛營盤址,老貝興奮地衝下「碎石坡」,家成大喊:這是階梯!整條「崑崙坳古道」路線幾乎完全崩壞殆盡不可考,這一小段23階石板樓梯,是最能夠佐證清朝所闢設「赤山-卑南道」的痕跡。楊南郡當年的調查報告為26級石階,可能年代久了、石階鬆動崩壞,目前僅23階較明顯可辨識。

e9da163ed9fa6c15b27629df70d6f617.jpg

本想卸下重裝,好好欣賞這一片營盤址,突然小飛俠大聲哀號:被虎頭蜂螫了,好痛!快步離開這片樹林,水管帶著小飛俠下到溪床進行冰敷,老咩與家成快速紀錄浮築橋、隨後趕上。發生突發狀況,在溪邊就地紮營,確認小飛俠沒有休克等緊急危險,只是顏面腫大,出現過敏現象。老咩使用衛星電話通知蚯蚓,告知這個新狀況,明天的接駁時間將延後。

大廚掛病號,水管叔叔掌廚,將剩下的200公克的米、五包泡麵與所有的生鮮食材通通下鍋,是「清冰箱」的概念啦!明天要出去見人,晚餐後到溪邊好好梳洗一番。

D7:營地-接駁點-台南

睡一覺,除了右臉還有腫腫的樣子,小飛俠精神好很多了。從他健步如飛、一路向前衝、看不到他的車尾燈,得知他已無大礙。

諸也葛營盤址下方的匯流口邊的橋墩遺構,依據建材推測是日治時期近黃駐在所對外聯絡的路線。

56d33945264d7e623cdbf73ccdb9b627.jpg

過六處匯流口,09:30溪北面的產業道路是山豬平的私有土地,再轉個彎就看見溪右岸的大武山自然保留區標示牌,家成抵達時,只看見水管叔叔,沒有看見小飛俠叔叔,家成推測:糟了,叔叔沒看見這個岔路,直直往下游繼續衝了。啊,怎麼最後兩天的狀況連連啊!我們四個人擬定計畫:老貝與水管叔叔帶著衛星電話與重裝往下游追,若電話不通,最遠的集結點設定為歷坵部落的拉巴奧橋。老咩和家成沿著產業道路往東走,應該會遇到董事長、蚯蚓與孝文的接駁車,一起到拉巴奧橋集結。

200efca60654b36cd797c7bea014c2ec.jpg

4053e1545aeb62f2bb6b27ab5e0694c5.jpg

10:20老咩聽見汽車聲音,由蚯蚓領航的三輛汽車到達,老咩說明了最新的狀況,蚯蚓對當地環境了解,建議開車循著農路到下方耕地看看。三輛車,開在產業道路上,遠遠望見溪床上三個揹背包的人影緩緩爬上溪邊的產業道路,找到了,所有人在溪邊的產業道路邊就地停留,小白鴿阿姨升火煮麵,總算八天的行程圓滿結束。

38e3c6e210316b042a3aa9c6fc7a2ad2.jpg
ad3e03b147b5dc0bffbe0233117c3afc.jpg


#蟑螂家族跟著故事走進山林,也帶回我們自己的故事

我們的足跡 cockroach-family.blogspot.com

www.youtube.com/@cockroach-family

【排灣族相關的古道】

《北大武下耙宇森山》https://cockroach-family.blogspot.com/2020/04/blog-post_12.html

《崑崙坳古道》https://cockroach-family.blogspot.com/2024/02/20240121.html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