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熱門排行

韓國交流心得PART2

  • 相關路線
    韓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從北漢山國立公園出來後,應我們要求,他們帶我們到最近的室內冰攀場參觀。這是全世界最高的室內攀冰場地。進門前大家穿上場地提供的厚羽絨衣,因為那扇厚重隔離的鐵門之內,是零下15度的空間。不知道哪位可愛的夥伴,在進們之前,竟然還一人發一支冰淇淋甜筒,是深怕咱不夠怕冷嗎…


攀冰場內的上方繩子已經都懸掛好了,路線有七八條之多。其實整個室內空間的地坪並不大,目測約十坪。主要是立體空間足夠,鐵門旁不遠處,還有扇玻璃窗,方便從辦公室觀察場內情況。畢竟在這像凍庫一般的房間,如果有任何意外沒及時處理,後果都可能非常嚴重。 我進去沒多久,手指馬上凍到發紅、發痛。但美國隊的隊員這時竟然穿著單薄上衣和短褲,表示”這溫度真舒適!”。OMG…我嚴重覺得自己體質不適合登山…再又不了多久,我冷到奪門而出,而美國隊卻隨後傳來,穿著短袖短褲攀冰的照片。誰能教教我~如何擁有這樣的體質阿!

韓國擁有四座室內冰攀場地,這一座室內攀冰場內其實也有攀岩場,除了人工的岩壁和岩塊以外,他們還有
用花崗岩做出仿天然場地的岩壁,還有專門練習裂隙攀登的人工裂隙。




這晚我們住的是山區一間民宿,每間房間都有簡單的料理台冰箱,鋪木地板。我們睡袋睡墊都自備,打地鋪睡非常寬敞。
 這小屋十分清靜偏遠,鮮少人車經過,屋子外頭鋪著碎石,有三張木頭座椅是我們吃飯,聊天的集會區。

我們在這裡相互交流一些技術,技術沒有好壞,只有應時地合用。與韓國交流第四年,每年他們都展示橫渡技巧,雖然每一年都略有差異,讓我不禁想,是否因為他們的救援環境,橫渡系統是最平凡用到的呢?

有別於前幾年韓國愛用的T行拖拉,今年他們展示V拖,並將拉力磅計直接加在系統內,以避免拉力過大。方便,但依照台灣隊的職業病,忍不住又想…..”挖,好重的東西”。

當用系統拖拉牽引繩索時,避免繩索弧線過低,但又方便牽引繩入器材時沒有阻礙,我們往往會省略中間段用快扣懸掛在主繩,而利用兩端牽引繩的互拉去控制繩索懸垂弧度。

有別於我們的大而化之,韓國隊依然每間距掛上鉤環,但下方用約5MM普魯士繩,簡單做個栓牛結吊住牽引繩。而每當繩結接近制動器材時,又很容易被阻擋在外,只有主繩輕鬆收起。不過當能控制出繩量的時候,似乎這不是一件必要的事。

韓國山域環境,大多一日來回,裝備運輸上相對容易。但他們岩壁環境多,或許需要突破的地形也多,讓他們考慮比較重砲的救援配備。

(韓國山域救援車)

”我們的救援是:第一個人過去了(先鋒),所有人都可以過去救援;但第一個人過不去,就無法救援”。韓國隊長這樣子形容他們的救援模式。難怪韓國隊伍中每個人的攀岩水準都不一般押!他問我們是否也是這樣子的救援模式,想想台灣大部分環境並沒有那麼絕對,但如果說遇到特別難度的地形,也的確會有這樣的問題。

台灣森林多,植物繁密,我們在野外常常用到樹木作為固定點。於是我們展現了些許樹攀的應用,以及耐熱繩的輕便和繩上移動的便利。我們也解釋,在台灣的山域,動輒三五天,沒有車輛騾馬能幫忙運送器材,只能靠人力,也因此我們著重在裝備輕便卻能達到最大用途。

美國隊展現最簡單裝備的parallel plaquette 系統,用四個ATC,其中兩個須有第三孔(自動制動效果),如ATC Guide。一個ATC在前做為摩擦,第二個做為制動,兩繩互為主副。整個系統只要一放手,就會停住。只是重量重時,放繩需要點力量。

有人提出討論,為什麼不考慮RQ3體系RPM系統愛用的排骨等器材。美國隊的考量也很簡單,他們說這是針對現場當下遇到需要救援的事故,一般人身上都會有ATC,但通常不會有其他器材。除非你是經由事先準備去現場做某種系統,才會帶所討論的其他器材。但通常事情一發生,在當下只要有四個人在場,你就會擁有四個ATC。

不過他們也提到,雖然Black daimon ATC Guide和Petzl 的Reverso擁有同樣功能,但經過測試Reverso無法使用在這個系統,因為凹陷的側板,會讓繩子跑位偏差,導致沒有制動的情況發生。(哭哭…我的是reverso阿…)

他們說的話,與小五教練常常強調的不謀而合。我們所學的東西,先不要想去救多遙遠的受困者,往往最需要用到的,就是用在自己隊友身上。我們不會隨時準備救援,但如果有任何需要,至少可以用基裝備去做安全的救助。

今天武;明天文,韓國交流(待續)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