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林虎寮潭山、枋腳坑山、湖桶古道、猴洞尖、開眼崙O行

  • 莫利(mori)
  • 1,361 次點閱
  • 10 次拍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虎寮潭、虎寮潭山、虎寮潭山南峰

       2022.07.30由北42公路(雙坪公路)4.5k下虎寮潭橋,過後往左步行不遠即是虎寮潭山登山口。虎寮潭以狗齒地形及吊橋聞名,虎寮潭舊稱為「虎尾寮潭」,簡化為「虎寮潭」,即簡易工寮之義,台灣對於簡易工寮多稱「湖尾寮起 」。

     在清道光年間「噶瑪蘭輿圖」中「頭圍後山通艋舺小路」即現今所稱「北宜古道」,內文描述「蘭境開闢之初,曾議由內山增設備道一條,以防緩急之用。… 路由頭圍新闢小路,山程九十餘里,可一日抵艋舺。路由頭圍後山土地坑北行,越嶺十五里樟崙,東轉下嶺至炭窯坑。遶山西行十五里銃櫃(此處最為險要),樹林陰翳,障避天日。循嶺而下,穿林度石,八里為虎尾寮。」其中銃櫃即在湖桶鞍部附近,八里(約4公里)處為虎寮潭,為北宜古道必經之路。(註1)由登山口上爬剛開始有些陡峭,隨後循緩稜而行,此山稜線頗為冗長,上亂石坡,抵虎寮潭山 有一土地調查局圖根點 H567m。續行虎寮潭山南峰,海拔564公尺,為一山字水泥柱。密林無展望,附近有右下路往虎寮潭12號民宅。 

枋腳坑山與柑腳坑山之辨誤

      往湖桶古道前進,抵枋腳坑山,有一山字水泥柱 H750m。並有一「柑腳坑山」的山牌。查此處無論是舊地名和古地契皆稱為「柑腳坑」,且日治時代的地圖也只出現「柑腳坑」,並無「枋腳坑」的名稱,惟光復後「經建版地圖」始出現「枋腳坑」地名,柑腳坑和枋腳坑應為同一地名或是因讀音不同而誤植,續往前行往左有路下粗石斛。

湖桶鞍部與林李成遇難路線

       續行抵胡桶鞍部海拔750m,有一大正十一年(1922)專賣局造林地第十八號基石。前行偏右,往梳妝樓鞍部450公尺;胡桶古道:左往槍櫃遺址(即前述十五里銃櫃)、柑腳坑6號高宅;取右行往湖桶遺址690公尺。此處有座石棚土地公。

      此鞍部為淡蘭古道中路支線與北宜古道重要交會點。昔日雙溪居民由柑腳經中坑古道到達闊瀨(今淡蘭古道中路主線),再走柑腳坑支線越過湖桶鞍部,於此接上北宜古道,東南可往頭城或尖山湖;往西南可通東坑、藤寮坑;往西北下虎寮潭。

       明治32年(1899)11月8日日憲警在曹田的協助下,便由柑腳經闊瀨到柑腳坑前往厚德岡坑番薯股溝山頂(昔日鄭文流舊宅雲山宮,今湖桶古道乾元宮入口) 約二公里處擊殺抗日義士林李成父子二人(註2)。

湖桶古道與北宜古道

       湖桶古道為北宜古道之支線,可通往東坑、藤寮坑出坪林。循湖桶古道前行平緩好行過乾溪溝,到達湖桶遺址叉路入口,有一「胡桶事件紀念碑」,為2003年「汐止東山老人小嬰兒」所立,此紀念碑內文記載頗多錯誤。往右下行湖桶遺址,內建有「湖桶古道英烈義民紀念公園」及「湖桶義民爺廟」。

       湖桶(胡桶)或稱「大湖桶」,因地形像芋桶,故名。湖桶在清朝中葉以後因位於北宜古道之中繼要站,旅客往來頻繁故設有客棧,惟此處山間盆地狹小,推估約僅十餘戶,二百人左右。到了光緒11年(1885)劉銘傳修築淡蘭古道南路坪林尾至頭圍段,使得北宜古道因山高路較遠,而少有人行,以致漸至沒落。在一份明治28年(1895)日人田代安定的宜蘭巡迴日曆第一綴文中可得到驗證:「鶯嘴嶺頂至湖桶一七里內有客店少有人烟;湖桶至虎尾寮潭七里內有小渡船。」。

駭人聽聞之湖桶屠村事件

        日人治台初期,因使用殘酷鎮壓手段,使得各地抗日義軍風起雲湧。當時坪林湖桶附近的抗日領袖有厚德坑崗鄭文流、柑腳坑王進興、大舌湖 白水及九芎林陳戴能等人。

       日本軍警憲為了搜捕此地區抗日義軍,曾進行多次的掃蕩行動,於此期間發生一件駭人聽聞的屠村事件,並有地方耆老口耳相傳轉述確有其事。據學者研究:「湖桶屠村事件,最有可能發生在明治29年(1896)6月19日至24日之討伐行動,當時憲警由厚德岡坑經藤寮坑至湖桶出柑腳坑抵闊瀨,因山徑道路不熟,乍見正在舉行宗教儀式之村民,驚荒之下胡亂屠村。」

       此「湖桶屠村事件」,雖已過百年其真實性卻也難已考證? 不過以同時間發生在「雲林大屠殺事件」為例,可看出一些端倪。此事件發生在1896年6月19日起至22日止,日人對斗六東南各庄禁進行「無差別掃蕩」並焚毀民屋。事後調查結果,55庄遭受焚毀民屋達4,947戶,民眾慘遭殺戮者不計其數,以當時日本士兵暴戾侮慢之程度及野蠻且苛酷之行徑,可知湖桶遭受到屠村的可能性極高。

 漫長開眼崙稜線路

        拜訪了湖桶遺址,回到古道上,沿此而行過小溪,清涼一下,上爬抵三叉路口,往右小探下虎寮潭路況良好,可到虎寮潭16號,折回往水德村乾元宮方向前進,古道腰繞路到達開眼崙叉路,指標牌寫到約2小時,由此取開始右下漫長的稜線路,一路下坡此段路況尚佳,不久抵猴硐尾,即所謂615鞍部,有一山字水泥柱。往左下有路可通東坑3號。續往前行,陡上路到猴硐崙,無基石,約630M,走斷稜路下硿仔崙,無基石,約600M。續急陡下行路,終於到達485鞍部,亦有一山字水泥柱。有左下越嶺保甲路到外寮、厚德岡坑14-1及14號,據資料顯示水泥柱前,右下亦有越嶺保甲路下虎寮潭11號,卻沒無發現。

開眼崙展望極佳

       稍作休息後,前往開眼崙,無基石,H534m。可遠眺坪林市區及展望司公髻尾山區。直行不遠,有指標往第二登山口950公尺,取右下第三登山口380公尺,到達茶園,左下往外寮不取,改右下越嶺保甲路,由此而行下乾溪溝路,因久未下雨途中只有一小水池,稍作清洗,接上虎寮潭農路,右往虎寮潭12、16號,取左行過虎寮潭第二號橋,回到早上虎寮潭附近停車場。

註1: 坪林開發之初因常有泰雅族出沒,故其土地開墾上,採結首制的方式進行,意即以墾戶、佃戶、隘首及隘勇所組成自制防衛模式,當時此區墾戶計有金協興、金福安、金永安等墾號,而墾戶除了平時拓墾土地外,尤必須防範原住民之侵擾。而金協興墾號主要開拓地在柑腳坑地區,而其境內湖桶鞍部,因為於交通要衝,故設有銃櫃,即可開槍用的洞口之隘口堡壘。

註2:據《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篡》明治32年(1899).11.10頂雙溪支署長外山霞陳報臺北縣知事村上義雄之頂警第584號密報:「1899年11月5日以董謙英為先導,由柑城出所長志津基太郎以下巡查等八名、頂雙溪守備隊木原少尉等十二名及雇員曹田以下壯丁八名所組成搜索隊,從頂雙溪辨務署出發,經柑腳坑庄,至文山堡虎尾寮潭大湖桶庄搜捕林李成,途中收押了林阿呆和跟班鄭傳,以二人為嚮導搜查厚德崗坑庄小字藤寮庄巖窟,卻無所斬獲,當夜詳細調查得知李林成應藏匿在鄭文流舊宅十八町(約2公里)之北方番薯股溝庄山頂蓋小屋。到11月8日將父子二人射殺。」由此密報可得知搜捕林李成,為雙溪-柑腳-中坑古道-闊瀨-柑腳坑-湖桶鞍部-鄭文流舊宅雲山宮(湖桶古道入口)-北方厚德岡坑番薯股溝庄山頂小屋。其中柑腳-中坑古道-闊瀨段,在1904年《曹田灣潭庄藍栽培預定地圖》可得到驗證。

連結: 相片 地圖 及 GPX擋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