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熱門排行

列寧峰海拔7134米攀登-1

  • ALON WANG
  • 7,196 次點閱
  • 5 次拍手
  • 出發日期
    2016/07/18
  • 回程日期
    2016/08/08
  • 相關路線
    列寧
  • 相關山岳
    Lenin Peak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2014年中亞吉爾吉斯共和國(Kyrgyzstan)的Kyrgyz Alpine Club(吉爾吉斯高山俱樂部)為推展在Kyrgyzstan的天山與帕米爾山脈登山探險活動,舉辦一個長期的登山探險贊助計畫(預計從2014年至2020年),稱之為「Mountain Spirit」,這計畫提供2項攀登探險活動的贊助,一個是技術冰攀活動(Technical climbing),地點位於阿克賽冰川 (Ak-Sai Glacier),是在吉爾吉斯國家的Ala-Archa 國家公園內,阿克賽冰川所涵蓋的區域有多達21個山峰,海拔高度從4050米至最高4895米,冰攀路線多達150條,是一個冰攀技術的天堂;另一項就是高海拔攀登活動,其攀登的山峰是位在帕米爾高原上7134米的高峰—列寧峰(Lenin Peak);這計畫除希望推展當地的登山探險活動外,更希望藉此促進亞洲地區登山精神,擴大亞洲各國間的國際攀登交流活動;2016年我與另一位攀登者賴宇晟很榮幸獲得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與中華民國山岳協會的推薦,代表台灣參加列寧峰高海拔攀登的自主攀登活動(該活動僅負責提供攀登獎助,攀登者必須自行負責行政與攀登所有事務,並自行承擔所有可能的風險責任),同時我們也獲得歐都納戶外體育基金會的贊助。

列寧峰,海拔7134公尺,是帕米爾高原第二高峰,其位於塔吉克與吉爾吉斯共和國交界處,離吉爾吉斯第二大城市Osh南方約二百公里處,不僅是帕米爾高原查萊斯基山脈〈Zaalaiyskiy Range〉最高峰;也是帕米爾高原上三座超過七千公尺高峰其中之一。該峰於1871年由知名探險家費德成科(Fedchenko)發現,起初命名考夫曼峰(Kuffman),但在1928年由蘇聯與德國聯合攀登隊,首次登頂後改名為列寧峰。目前有16條登頂的攀登路線,北稜路線有7條,在吉爾吉斯境內,南脊有9條位於塔吉克境內,一般傳統攀登路線主要都採取北稜的路線,主要是因為補給與交通運輸較為便利。列寧峰普遍被認為是七千米山峰入門級的攀登路線,在傳統的攀登路線上並不需要具有高技術的攀登能力;但因為海拔達到7000米以上,山區日夜溫差與天候變化極大,且雪坡行進艱苦,並有冰河裂隙潛在的危險,在最後的登頂路途又十分遙遠,途中常有強風吹襲,使得攀登的困難度也大大提升不少,所以在攀登列寧峰上,最主要的挑戰就是個人高海拔適應力是否良好,以及體能負荷能力與回復狀況。

 這次從BC攀登到登頂峰,我們循最傳統登山路線進行,所以除BC之外,預計還需要設C1(海拔約在4600米)、C2(海拔約在5300米)及C3(海拔約在6100米)等3個營地,因為是自主攀登,並沒有考慮聘請當地嚮導與協作人員(Porters),但若一次要攜帶全程需要的食物和裝備抵達各營地的話,這樣的重量也一定會把我們壓垮,而且背負重裝備也不利我們通過危險的冰河裂隙與較陡峭的地型,所以我們採用「喜馬拉雅式攀登」的精神,預計用2次的攀登去進行向各營地所需物資與裝備運送,並同時希望用穩定推進的攀登方式來完成各營地的高度適應。抵達BC後,午后開始下起磅礡大雨,直到翌日7月22日早上9時雨勢才停歇,我們旋即整裝前往附近的Petrovskogo山峰(4830米)攀登,進行的高度適應,不過因為前夜的大雨,4000米以上都有積雪,但也融的很快,在抵達4000多米的鞍部後,稍做停留後就返回,並在高原上尋找美麗的景色拍照。

  7月23日天晴,一早起來就看到列寧峰,將近3000米高的雪牆就遠遠矗立在我們的眼前,綿延的雪峰,其稜脈傲視群峰,氣勢非凡,列寧雪峰的攀登是我多年來所夢寐以求的,今日它就屹立在面前,心中的激動實在不可言語。今日我們就要前進至列寧峰的山腳下,海拔4300米的C1營地,它就在列寧冰河(Lenin Glacier)冰磧旁,由於我們的裝備合計約70多公斤,所以將部分裝備請當地馱馬運送,經過4小時多的健行山路,我們抵達了C1營地。BC的當地嚮導告知,這一、兩週山區天候變化極大,下雨、下雪頻繁,且就我們取得的氣象資訊也顯示,7月27日午後天氣開始變糟,4500米以上的山區下雪機會極高,所以7月24日我們立即進行來回約4小時5000米高度的適應,7月25日清晨四點開始將物資與裝備送往C2營地,大概除了後續所需的食物沒有運送外,幾乎所以東西包含2個帳篷、個人技術裝備…等都一次送往C2營地,背包重量估計約20公斤。

    考量沿途有許多冰河裂隙,我們一開始以繩隊方式行走,起初在冰川行走時(約4300~4500米),倆人的裝況都還不錯,但隨著海拔高度的提升,沉重的裝備逐漸將我們壓垮,約在4900米高度我們腳步急速放慢下來,在臺灣進行高山縱走,個人背包超過25公斤是很常見,而我也走得十分輕鬆,但沒想到在這海拔約5000米的高度,20公斤的背包重量卻把我壓到毫無招架之力,即便最後接著沿著冰川右側往上緩上的路上,我們仍必須不斷的休息,才有繼續前進的動力。一般而言,從C1到C2所需時間約6~8小時,而我們第一次運送物資與裝備足足走了花10小時才到,到營地還需要休息許久才能開始進行營地搭建的事宜。今日的攀登耗損我們極大體能,這真是一個漫長又勞累的一天,直到翌日7月26日上午體能都很無法完全恢復,但因為7月27日大雪就要來臨了,6000米高度適應還是必須進行,所以我們依原定規劃採輕裝前往C3營地。

就紀錄而言,從C2至C3時間約4到6小時,預計上升800米,但一開始在山脊附近25到30度陡峭的山坡,就足足花我們約2個多小時才爬上山脊(約5500米),我們不斷的提起猶如千斤般重的雙腳往前挺進,但海拔越高雙腳越不聽使喚,終於又在1個多小時後我們到 5700米的鞍部,眼前有400米高的山坡要爬升,才能抵達Razdelnaya峰(約6200米)的鞍部,也是C3營地所在地,但我倆面面相覷,最後放棄了繼續爬升,體能耗損與恢復不足,讓我們無動力前進,第一次的高度適應止於5700米的鞍部就返回C2,7月27日趁上午天氣不錯的時候返回C1,因為覺得路線與冰河裂隙明顯可見,所回程並沒有以繩隊方式行走,離開C2約4小時內就回到C1。

    一回到C1營地,我們積極了解天候的狀況,希望趕快找好天氣進行下次到高度6000米的適應,可惜天空不作美,從7月28日到7月31日天候不是下雪、下雨就是多雲,但這時候7月27日攻頂成功的香港攀登隊員(由當地嚮導帶3人攀登,1人成功登頂),給我們一個建議「好的天氣是留給登頂的時機,天氣不好還是可以試著進行高度適應」,所以我們決定若7月29日下雪不大的話,就再進行一次高度適應,沒想到一早四點起來,帳棚外一直下大雪,大雪還把空的帳棚壓壞了,直到9點就雪勢還不停歇,真的只好放棄今日出發規劃,想改到7月30日進行,但沒想到下午收到消息,8月1日至4日天氣狀況良好,但8月3日與4日7000米高度的山區風速預報值達到45~50 km/h以上(這個風速快接近輕颱的風速),體感溫度也低到-20度上下,這真讓人傷透腦筋,假設我們照原訂計畫進行高度適應的練習,那我們可能錯過相對可以攀登的機會,因為8月5日以後的天氣狀況未知,而我們8月8日就必須回到OSH,但如果我們8月1日至4日開始進行攻頂,由於高度適應的不足,就第一次到5300米的狀況,顯然易見的,我們在6000米後的攀登會十分吃力,甚至無力,加上風速屬強風等級,登頂機會也是渺茫,我們陷入兩難,最後我們透過台灣留守Eason趙,請教更有攀登經驗登山者的建議,由於8月4日風速超過50 km/h以上風險偏高,並不適合,8月3日風速45 km/h建議可以去嘗試看看,思索多時,最後我們決定在8月3日往頂峰前進。......待續

攀登照片欣賞網址:http://qazwsx2015.pixnet.net/album/set/15837621

....攀登諮詢  阿DOME嚮導  LINE -ID:dome17346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