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訊】Sabau! 好茶:王有邦影像話魯凱


 書名:Sabau! 好茶:王有邦影像話魯凱

 作者:王有邦

 出版社:雄獅美術

 出版日期:2016年11月25日



內容簡介

從一位南亞塑膠公司基層勞工,到融入魯凱部落生活的影像與文字紀實工作者,攝影家王有邦自1991年起,在魯凱文史工作者奧崴尼‧卡勒盛的帶領下,投入魯凱族好茶部落紀實工作,迄今已達二十五年。其大量而豐實的影像與文字累積,自2009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高雄市立美術館館刊《藝術認證》的「南島紀事─影像話魯凱」專欄連載,成為高美館長期推動南島當代藝術與文化發展的一處亮點。本書集結了此專欄文章42篇及約175張照片,重新編輯、設計、出版,並以「Sabau! 好茶」為題,展現王有邦一次又一次迎向好茶部落的心情(「Sabau」為魯凱族問候語,有「你好、辛苦了、謝謝」等意思)。

相傳西魯凱族人的祖先在雲豹的引路下來到舊好茶並建立家園,多年來在這「雲豹的故鄉」安居樂業。然因時代變遷與現實生活需求而遷村至新好茶,無奈卻又在風災、土石流的摧殘下,被迫離開傾頹的新好茶,暫居隘寮營區臨時安置中心,並於今落腳於禮納里永久屋。王有邦以二十多年的生命歲月,追隨著好茶部落變遷的足跡,其影像與文字見證都收錄於《Sabau! 好茶》一書,全書從「好茶足跡」單元出發,介紹部落族人從舊好茶遷村新好茶,輾轉駐居禮納里一路走來的足跡。再於「生命頌歌」單元深度刻畫三位魯凱老者的生命榮光,復交織以「魯凱容顏」單元中多位族人日常生活的點滴描繪,如此投射出魯凱文化與生活的縮影。壓軸的「永世之交」單元則是魯凱結拜儀式的特寫,以此詠讚好茶族人間彼此關懷、相互扶持的堅定情誼。書中一幀幀滿溢人文溫度的照片,默默搬演著好茶族人的日常點滴;一則則宛如原住民木刻般質樸的文字紀錄,娓娓吟遊著好茶部落的史詩……


名家推薦

李玉玲博士(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
「一幀幀黑白影像,是田調,是紀實,卻又漾著溫度,顯得不凡,一股暖心的人文關懷熠熠閃爍其間,搭配隨手記下的率真文字,便透出獨特的王有邦式的樸實又撼人的魅力。」

李賢文(雄獅美術發行人):
「王有邦堅持不懈地用照相、筆記、口述歷史,為魯凱族的精神面目,作了最樸實的側記,不論是部落中的傳承,還是村中老媼的身影,都被莊嚴地凝鑄在他長達二十五年的影像長城中。……在八月一日被明訂為原住民正名之日的今天,或許《Sabau! 好茶》的出版提供我們沉思─什麼才是真正的尊重與謙卑。」

奧崴尼‧卡勒盛(魯凱族文史工作者、金鼎獎最佳文學語文類圖書獎等獲獎作家):
「當王有邦的《Sabau! 好茶》即將問世的這一刻,我只有對這些被他點到名的古人祖先說:『我兄弟藍豹(王有邦),為您們已經留下生命的亮點,應該是足夠做為古人歷史的永恆見證了。』」

陳伯義(攝影家):
「台灣的攝影太重視美學上的轉化與價值,在阿邦老師的作品上,讓我們看到一位人類學攝影家的態度,反映紀錄對象的價值與意義,讓我們看到攝影在見證上最重要的本質。」 


作者簡介

王有邦

從一位騎著125機車往返高雄仁武與屏東好茶部落的南亞塑膠公司基層勞工,到融入魯凱部落生活的影像與文字紀實工作者,二十餘年來堅持以傳統單眼相機與底片,全心投入部落文化紀實。

2015年個展《生命與靈魂‧回家的路  王有邦個展》獲第14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入圍。
攝影作品獲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攝影個展與聯展持續不斷。


目錄

出版序
歸來時,說聲「Sabau! 好茶」    文/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 李玉玲
只有開始,沒有結束─ 一條通向魯凱族好茶部落的雙向道  文/雄獅美術發行人 李賢文

推薦序
永恆見證─王有邦的好茶紀實  文/魯凱族文史工作者 奧崴尼‧卡勒盛
攝影的田野精神與實踐─王有邦的好茶魯凱影像紀實    文/攝影家 陳伯義

好茶足跡
雲豹的故鄉─舊好茶
新好茶自然災害
歸途─重建舊好茶古道
永久屋vs.永遠的故鄉

生命頌歌
*麗雅絲
強韌的生命─麗雅絲天天到田裡工作
一生相伴─麗雅絲編織月桃蓆
健朗柔軟的身形─麗雅絲陡坡叢林採草藥
與水競速─麗雅絲雨中收小米
太陽的光芒─麗雅絲田裡種芋頭

*勒格樂歌
我們都是一家人─勒格樂歌參加魯凱婚禮
完美的女人─魯凱女性的手背刺青
今日事今日畢─勒格樂歌於庭院拔草
天還未亮─勒格樂歌編織肩背袋
勞動與榮譽─勒格樂歌清掃落葉
天然之鞋─魯凱女性的雙腳
童真的笑容─勒格樂歌的生命容顏
熾熱當空─勒格樂歌捆綁檳榔葉
魯凱食糧─勒格樂歌收成芋頭
休憩與分享─勒格樂歌與新好茶長者們
祖孫情深─勒格樂歌和孫子尤再建

*碧雅紐
自愛與聖潔─碧雅紐魯凱傳統坐姿
撫育生命─碧雅紐編織竹編
編織關愛與希望─碧雅紐織布
母儀慈範─碧雅紐的榮耀
歷史與文化圖騰─碧雅紐刺繡
大自然的禮物─碧雅紐收成小米
必備之繩─碧雅紐編織揹繩
魯凱網袋─碧雅紐編織肩背袋
讚頌生命─魯凱老人過世的吟誦

魯凱容顏
部落的守望者─魯凱大頭目娥冷•卡拉依拉尼
部落的代言人─耆老巴魯咕魯古
傳承魯凱文化與智慧─奧崴尼•卡勒盛
恩愛夫妻─查馬克與莉雅絲
有福氣的人─哲默勒賽
大自然中找到自己─開奴安
典型獵人─巴峨樂之
愛與分享─施妮德
超然的意志─娃娃嗚妮
家園永續─哲默浙茉的生命縮影

永世之交
建立永恆的友誼

作者感言
生命的投入與感動─影像話魯凱  文/王有邦


出版序

歸來時,說聲「Sabau! 好茶」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什麼?我們往何處去?」(Where do we come from?What are we?Where are we going?) 十九世紀末毅然遠離當時藝術之都巴黎的城市文明,為追尋自由、回歸自然而移居大溪地的藝術家高更(Paul Gauguin),因探尋生命的奧義而向世人拋出如此沉重的命題。對此,好茶部落魯凱族人的答案應是篤定而堅決:「回家,回到古茶柏安(Kucapungane,舊好茶舊稱)、回到那祖先的應許之地!」無疑地,對早已將好茶視為另一個家的王有邦,又何嘗不是在心底深處早有一個深深烙印的答案,那是一次又一次地來到部落,然後欣然地說聲:「Sabau! 好茶」。

「Sabau」是魯凱族的問候語,有「你好、辛苦了、謝謝」等意思。好茶族人們,「Sabau! 辛苦了!」在政治正確的「山地平地化」政策影響下、在現代生活的現實需求下,從祖先安身立命的舊好茶遷村新好茶,無奈卻又在新好茶飽受風災水患的摧殘後,一路遷徙客居於隘寮營區臨時安置中心,最終落腳於今日的禮納里永久屋,而心心念念的終究仍是那傾頹的舊好茶祖居地,那族人慣稱的「雲豹的故鄉」。於是,族人辛苦地發起回家運動,披荊斬棘,重修返回舊好茶的歸途,重建先人的石板屋……。

王有邦老師,「Sabau! 辛苦了!」二十餘載的歲月不曾倦怠,無數次騎上125機車,從高雄仁武來到好茶部落,總是相機、筆記簿不離身,總是興致勃勃的參與及投入。是部落老者強韌的生命力,是族人與大自然山林共存的生活智慧,是日漸消逝的魯凱文化風采,賦予王有邦堅持的毅力。於是從一位基層勞工,踏上記錄好茶文化的迢迢之路,以傳統相機捕捉魯凱族人的生命容顏、風土民情、生活百態,以及部落的流轉變遷。一幀幀黑白影像,是田調,是紀實,卻又漾著溫度,顯得不凡,一股暖心的人文關懷熠熠閃爍其間,搭配隨手記下的率真文字,便透出獨特的王有邦式的樸實又撼人的魅力。

王有邦記錄魯凱族好茶部落大量而豐實的影像與文字累積,自2009年6月起在高美館館刊《藝術認證》的「南島紀事─影像話魯凱」專欄中,一期又一期以不同的人物或主題接續上演,成為高美館長期推動南島當代藝術與文化發展的一處亮點。至2016年12月,專欄文章累計將達42篇,我們將此42篇圖文集結,重新編輯、設計、出版。從「好茶足跡」單元出發,介紹部落族人從舊好茶遷村新好茶,輾轉駐居禮納里一路走來的足跡。再於「生命頌歌」單元深度刻畫三位魯凱老者的生命榮光,復交織以「魯凱容顏」單元中多位族人日常生活的點滴描繪,如此投射出魯凱文化與生活的縮影。壓軸的「永世之交」單元則是魯凱結拜儀式的特寫,以此詠讚好茶族人間彼此關懷、相互扶持的堅定情誼。將王有邦發表於《藝術認證》的作品匯集出版,是向其對好茶紀實熱心且真誠付出的一種致敬,同時也期望藉此為更廣大的讀者翻開這值得我們感同身受的部族記憶與軌跡。  

本書的彙整出版,須感謝王有邦老師賦予我們重新整理圖文的極大空間,以及無數次參與我們的編輯與討論。同樣無數次為本書校訂、接受我們諮詢,視本書如己出的魯凱文史工作者奧崴尼‧卡勒盛老師,以及曾參與王有邦個展規劃的攝影家陳伯義,都慨然撰文推薦本書。此外,本書得與雄獅美術共同合作出版,感謝發行人李賢文老師與雄獅團隊的熱忱與支持,給我們相當寶貴的出版建議與編輯經驗。滿滿的謝意,在此謹化為一聲衷心的「Sabau」!同時更企盼,本書能獲得諸多讀者的共鳴,不論是揭開書頁,甚或實際前來探尋好茶足跡,相信在迎向好茶之際,一聲「Sabau! 好茶」將會在心中悄然響起,且廻盪不已! 

文/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 李玉玲


推薦序

攝影的田野精神與實踐─王有邦的好茶魯凱影像紀實

台灣攝影創作者中隱藏許多不在藝術機制下被討論的作品,王有邦老師的創作就是其中的代表。他是台塑企業南亞塑膠的員工,並非全職的攝影工作者,在長達二十五年的攝影田野工作中,這些影像並不是為了要成就自己的藝術光環,而是單純地為社會環境變遷下流逝的魯凱傳統文化而累積的攝影文本,這些文本在過去的歲月中,僅有少數的機會在部落以及藝文空間展出,比較完整的呈現是透過高雄市立美術館的《藝術認證》,直到2016年才有高雄市立美術館與雄獅美術將阿邦老師近二十五年累積的攝影創作集結出版。台灣攝影在紀實攝影的典範,除了《人間》雜誌以及幾位攝影名家的作品外,非常缺乏以人類學誌的方法來呈現原住民族傳統文化的影像紀實,深切希望阿邦老師的影像話魯凱能夠在另一個影像書寫的面向,提供給攝影創作者更多的文本參考與攝影田野過程的省思。

紀實攝影的工作現場常存在著倫理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攝影者介入的角色與其攝影書寫表現上的奇觀化。回顧阿邦老師在1991年5月跟隨奧崴尼回到舊好茶部落後,開啟了他長達二十五年的攝影田野工作,其中在他2004年於台南百達文教中心的展覽敘述中曾提及,他原本計畫要拍攝舊好茶的古蹟,然而後來在《藝術認證》上發表的作品卻是緊緊維繫著族人耆老的生命故事。從日常勞動到特殊節慶,阿邦老師的鏡頭越來越像是家人般的端看著老人家的智慧與姿態,在這裡我看到了攝影人用其生命擁抱他感動的現場,原本只是一位旁觀者,他放下了漢人的姿態,不是為了要奪取異族風情,而是要自己成為族人,回到耆老們所關注的部落傳統價值上,於是鏡頭的框取回到老人家的日常,編織、耕種、鋤草、採收芋頭、編織檳榔葉與月桃,這些再平凡不過的生活,在阿邦老師自身角色上轉變為好茶部落的成員後,其紀錄的內容也改變了原先的攝影計畫,越來越不誇飾的攝影表現,讓更樸質的影像來承載這日復一日的日常動作,使觀者宛如在現場傾聽老人家訴說傳統生活。所以阿邦老師有了魯凱族名「藍豹」,這不僅僅是對他身分上的認同,更重要的意義是他的鏡頭被認可在好茶部落中進行文化的影像傳承。

攝影者在拍攝上的權衡即是其內心對於對象的真實態度。在拍攝的現場,攝影者往往會有兩個意識上的拉扯,一個是作者內心在美學形式上的選擇,他反映的是視覺上品味,而另一個則是拍攝對象的訊息,是知識的、是邏輯的也同是倫理的,這當中在作者逐漸融入現場後,就更能彰顯其面對田野對象時的態度與想法。從這次出版的攝影作品中,阿邦老師大量的拍攝時間幾乎都落在1994年之前,這是他最初接觸到好茶部落的時期,面對部落的耆老,拍攝族人在傳統文化下身體姿態與其倫理意義(編織、狩獵、耕種與服務),這對一位漢人攝影家來說,要跨越自身對於拍攝的美學品味,而很敬重地選擇傳達被攝對象的知識訊息是相當困難的。或許打從一開始,奧崴尼領著阿邦回到舊好茶的那時刻,阿邦就受祖靈的召喚,默默許下為好茶歷史而紀錄的心願,因為面對異族情調的現場卻不為其觀感所動去拍攝沒有好茶族人意義的唯美形式的照片,這是面對部落時難能可貴的攝影態度。所以,當人們在面對阿邦老師的作品時,會直接沉浸在部落與其人物的故事上,幾乎不會去討論創作者自身的藝術特質,他把這些特質很巧妙地隱藏在畫面的細節裡,如耆老手腳的紋理、刺青與姿態。台灣的攝影太重視美學上的轉化與價值,在阿邦老師的作品上,讓我們看到一位人類學攝影家的態度,反映紀錄對象的價值與意義,讓我們看到攝影在見證上最重要的本質。

這本書的誕生告誌著台灣攝影在面對多元族群的議題上有如阿邦老師用一輩子的時間來書寫好茶部落,對於創作短期速成的攝影創作者來說,這本書提供了另一種創作價值與態度,讓更多元的攝影創作都可以在這片土地上成長茁壯。

文/攝影家 陳伯義

*本書書介由雄獅美術提供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