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醫學】蛇吻知多少?

  • 賴育民
  • 48,529次點閱

毒蛇咬傷的預防與處置

知道如何預防毒蛇咬傷、了解緊急時應如何處置?對於因毒蛇咬傷而失去生命的遺憾,是絕對可以避免的。

台灣地區因氣候潮溼溫暖,蛇類的活動頻繁,毒蛇的種類亦多。毒蛇咬傷的問題一向為登山者所關注,不過,實際上登山者遭毒蛇咬傷的報告並不多,其中因而致死的更為少見。人類並非毒蛇在自然界中的食物,蛇類除了在受到攻擊或驚嚇時的防衛反應外,通常並不主動咬人;其次,毒蛇的毒液劑量是為了它們的獵食對象,如:老鼠、蛙類等小型動物而設計的,對人體(尤其是成人)而言,這樣的劑量未必足以致死。所以,知道如何預防毒蛇咬傷、了解緊急時應如何處置?對於因毒蛇咬傷而失去生命的遺憾,是絕對可以避免的。


(圖/123rf)


認識台灣毒蛇

省產的主要陸地毒蛇包括:蝙蝠蛇科的眼鏡蛇和雨傘節(神經毒),響尾蛇科的百步蛇、龜殼花和赤尾青竹絲(出血毒),以及蝮蛇科的鎖鏈蛇(混合毒)。被咬傷而未治療者,其致死率約從百分之一(赤尾青竹絲)到三成左右(百步蛇和雨傘節)。

 

毒蛇咬傷的症狀

毒蛇咬傷的病理機轉和表現至為複雜,但可約略分為〝神經毒〞和〝出血毒〞。

  • 〝神經性毒〞主要是阻斷神經訊息的傳導,患處開始可能不甚疼痛,繼之則患肢麻痹、虛弱無力;出現全身症狀時,則有癱瘓、視力模糊、噁心嘔吐等症狀,患者可能會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 出血性毒〞則主要破壞凝血機轉,患處會先疼痛腫脹,腫脹會加劇並向近心端擴展,患肢因皮下出血而呈青紫色,並且會產生水泡或血泡;患者亦可能出現全身性凝血障礙,死於低血容性休克。

 

毒蛇咬傷的預防

熟悉毒蛇的形態及習性,並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在多蛇的環境活動(事實上由於生態環境的持續破壞,這是一個過於樂觀的想法),便可有效地預防毒蛇的攻擊(預防遭蛇咬傷的原則)。


左:眼鏡蛇(圖/健行筆記) 右:雨傘節(圖/wiki)

左:龜殼花(圖/中研院生化所) 右:赤尾青竹絲(圖/wiki)

 

毒蛇咬傷的處置

遭毒蛇咬傷,在醫療院所的處置已有較明確的準則:主要為抗毒血清的注射、合併其他支持性療法。目前,國內的抗毒血清由預防醫學研究所以馬血清來製造,計有四種:

 1.抗雨傘節及眼鏡蛇毒混合血清。

 2.抗龜殼花及赤尾鮐蛇毒混合血清。

 3.抗百步蛇蛇毒血清。

 4.抗鎖鍊蛇蛇毒血清。

混合型血清可幫助醫生憑臨床表徵來決定施打。然而由於眾多因素,抗毒血清並不適合帶到山裏。原因包括:毒蛇血清須冷藏、保存不易、只對特定蛇種有效、常須施打大劑量(有時要打好幾十支才能中和毒液)﹔更重要的是,抗毒血清很容易引起致命的嚴重過敏反應,得在急救設備完善的場所使用才安全。

相對的,在醫療資源孤立的野地裏如何處理毒蛇咬傷?則人言各殊!由於醫學知識的累積,我們已經知道一些從前被列為標準程序的急救方法不但沒效、而且可能有害,包括:以止血帶阻斷血流、切開排毒等﹔更不要提「蝮蛇螫手,壯士斷腕」了,這句成語最好還是忘了吧!毒蛇或未確定蛇類咬傷之野外處置,為目前認為較合理、有效的處置方式。

 

預防遭蛇咬傷的原則

原則一:遠離毒蛇的棲息地
如洞穴、沼澤地、岩石的裂隙、廢棄的礦坑或建築物等;如無法避免,亦應結隊進入、謹慎行動。

原則二:行進間穿高筒鞋,並“打草驚蛇”
須移動一段時間未曾移動的物品時,應先加以檢查,比如說:營地上的一塊石頭、前夜脫在帳外的登山鞋、攤在地上的衣服等……。

原則三:減少夜間活動
蛇類喜愛在夜間及清晨覓食,即使是在營地或山屋附近的短距離移動,也務必穿上登山鞋或雨鞋。赤腳或只穿拖鞋為絕對禁忌。

原則四:不要逗弄冬眠或已死亡的毒蛇
有時看來已明顯死亡的蛇,亦可能因殘存的反射動作而咬人。

 

毒蛇或未確定蛇類咬傷之野外處置

步驟一
立刻脫離該蛇可能再次攻擊的範圍(至少大於蛇身的長度)。

步驟二
保持冷靜,切莫慌張。

步驟三
使用紗布、彈性繃帶或布條,直接綁縛於傷口上方或近心端(要處理傷口時),壓力以能阻斷淋巴回流(表皮稍為凹陷,手指可輕易伸入帶下)為原則,遠心端的脈搏應能清楚摸到﹔如患處因腫脹而使綁縛變緊,應隨時調整(有一說,此法只有神經性蛇毒有效)。

步驟四
用大量清水及肥皂清洗傷口,而後以消毒紗布覆蓋,不可縫合傷口。

步驟五
如有攜帶口服抗生素,應立即服用。

步驟六
若可於短時間內撤離,應迅速撤出就醫。移動時以副木固定患肢,如傷處在下肢,宜以擔架運送;如果必須對外求援,則應靜臥休息等待,安置患處使其高度與心臟等高或稍低。

步驟七
如毒蛇已經死亡,應將其帶出以利救援者判斷參考。

步驟八
切開排毒及冰敷若無幫助,應避免施行,以免進一步傷害。

 

*本文刊登於台灣山岳第47期

 

更多文章

 

看完後我覺得...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