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訊】尋訪月亮的腳印(紀念典藏版)


 書名:尋訪月亮的腳印(紀念典藏版)

 作者:楊南郡, 徐如林

 出版社:晨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10月12日



古道探勘先驅、南島語族文化研究專家
楊南郡和徐如林,
帶領我們攀登台灣山岳之美,
探訪台灣原住民的歷史脈胳,
感受台灣山林三百年來不可逆的悲痛傷痕!


內容簡介

傳說,受傷的月亮掉落在布農族隆凱板社附近的溪中,
他坐在大石頭上蹺起二郎腿,
留下一個可以呼風喚雨的神奇腳印……

《尋訪月亮的腳印》,不僅書寫作者四十年的台灣登山古道探勘紀實,更娓娓道來作者與原住民高山嚮導的登山歷險及部落尋根的故事。而[紀念典藏版]更首次收錄六篇楊南郡老師近二十年的原住民研究第一手資料,彌足珍貴。

其中〈三百年夢魘——台灣大自然的退縮歷程〉一文,因核四建廠之地即是北台灣平埔族原住民最重要的遺址,楊老師沉痛地控訴三百年來人類對寶島台灣自然山林的迫害。而〈山‧雲‧泰雅人〉更揭開泰雅人與南島語族的尋根之旅。

身為台灣人,怎能不懂台灣的山林之美,怎能不曉原住民的歷史淵源,又怎能不知悲痛且不可逆的自然傷痕呢!


本書特色

1.台灣登山踏查專家楊南郡感人著作《尋訪月亮的腳印》[紀念典藏版],為台灣山岳、原住民、山林迫害留下最深刻的歷史記錄。

2.想了解台灣山岳探勘歷史、原住民歷史脈胳(平埔族尋根)不可或缺的書籍。

3.105年紀念典藏版,楊南郡老師特別選錄增加六篇新文章,對南島語族與原住民歷史有更全面而深入的探討。


作者簡介

楊南郡

一九五五年畢業於台大外文系。曾擔任英文教師、外國駐台機構職員。在工作之餘,從事登山、台灣南島諸語族文化、古道、遺址探勘研究,長達四十年之久,為國內最富盛名的登山前輩暨古道、原住民調查專家。

一九七○年代即完成台灣百岳攀登,並開拓許多新登山路線,包括縱走奇萊連峰的卡樓羅稜線,並由奇萊北峰直下次基里溪、自陶塞溪溯登南湖大山、從馬伯拉斯山北壁直接攻頂、自卑南主峰至大武山連登中央山脈主稜、由小瓦爾溪直登中央山脈東南稜等等,這些空前的路線開發,許多至今仍是絕後的嘗試。

楊南郡文筆流暢自然,博聞強記,考證精微,無論調查報告或創作譯述,均獲各界高度評價,曾榮獲中國時報文學獎、順益基金會個人成就獎、省文獻會傑出文獻工作獎、國立東華大學榮譽博士、國立台灣大學傑出校友、吳三連文學獎等。退休後,成立南島文化工作室,專事譯述寫作、高山文化遺址踏勘與研究。

著有《與子偕行》(晨星)、《台灣百年前的足跡》(玉山社)、《大分塔馬荷布農抗日雙城記》(南天)、《能高越嶺道》(林務局)、《浸水營古道》(林務局)、 《合歡越嶺道》(林務局)等書。

徐如林

山林文學作家,著有《孤鷹行》(晨星),並與楊南郡先生合著《與子偕行》、《尋訪月亮的腳印》(晨星)。


目錄

【紀念典藏版序】楊南郡老師出發了! 徐如林 004
【紀念典藏版序】楊南郡的不老人生 劉克襄 010
【原版序】因高山探險而浪漫,因原民研究而熱情 徐如林 014

【首篇】我和原住民的高山友誼 019
奇萊東稜上的小山豬 020
燦燦星空下——我與原住民的高山友誼 025
轉捩點上的登山運動 037
認識、尊重、關懷台灣原住民 044
尋回原住民的尊嚴——評介尼泊爾國ACAP援助原住民計畫 051
海洋民族的悲歌——記三貂社的凋落 059
尋訪月亮的腳印 076
山岳民族.布農族——台北國父紀念館演講記錄 095
三百年夢魘——台灣大自然的退縮歷程 110

【典藏篇】山‧雲‧原住民 135
踏查半世紀——台灣矮黑人的傳說與調查 136
山‧雲‧泰雅人 160
哈里布斯布斯,嘴在冒煙——從一個有趣的地名窺見早期台灣史 199
為什麼是凱達格蘭? 206
偕牧師來了!——馬偕博士在噶瑪蘭 216
國分直一教授與平埔族研究 227

【跋語】闊別文學四十年 楊南郡 243


紀念典藏版序

楊南郡的不老人生

日前離開人間的登山大師楊南郡,眾所周知的重要著作,幾乎都是在六十歲以後逐一完成。

在這之前,他的撰寫泰半是政府機關的山野調查報告。六十歲以後,才像花火不斷綻放,璀璨地點亮高山美學的夜空。我們終而有福氣,閱讀一部部宏偉著作,像大山在我們面前漸次矗立。進而驚奇地看到,台灣的登山又有了新的面向和高度。

仔細回顧,楊南郡跟其他優秀的岳人相似,一九七○年代時已完成百岳,同時跟登山界四大天王都有淵源,屬於登山界的開山前輩。但他又跟其他岳人不同,當大家醉心於高山的健行縱走時,他已展開對過往人文史跡和部落文化的濃厚興趣,持續地默默調查。有此長年登山經驗的積累,才有日後的生命爆發。

那爆發在一九八○年代末,我和前輩相遇時。此時,前輩已近六十,台灣的百岳、攀岩或溯溪等休閒活動,彷彿都走到一個階段,逐漸有人把登山的視野轉移到國外,挑戰世界名峰。本土的高山攀爬彷彿來到一個峽谷邊緣,但他從這裡搭起一座寬闊的長橋。大橋那頭,台灣的高山以大家還未熟悉的風貌再度拔起。登山的意義何在,儼然有了不同層次的樣貌。尤其是古道探查和部落文化的昔時狀況,都留下嚴謹的爬梳和譯注。

人生六十才開始,前輩展現了不老精神,一個人與天長逐。他不只是埋頭書寫史詩般的鉅著,還跟年輕人一樣,繼續以勇健的高齡努力攀越山野。親自走到歷史現場,探查古道現況和部落遺跡,或者拜訪在地耆老。縱使在人生最後一個月,依舊在各地講演,積極的鼓勵後進。

前輩一生嚮往,櫻花在最璀璨時凋謝,其人生亦徹底實踐,今夏以最後一次的華麗盛開,精彩地回報這塊土地。如今再回顧他的著作和田野調查,他送給我們的禮物豈只是高山學術的豐厚內涵,更提示了一個生活態度。年紀大了時,很多事情才可能更成熟而有智慧的面對,以及竭己之力完成。

一個人退休以後,生活可以更加熱情地開展,帶給社會鉅大的貢獻。從六十歲到八十五歲,從出版著作的角度,他最讓人推祟的,當是這一階段的繼續努力。人生的下半場依舊往上,而非走下坡。這正是我們今天面對人口老化,最該鼓舞的不服老力量。

愈來愈多的銀髮族,不知有無看到,在他身上,老年以最後最精彩的一次美麗,敞開人生的大門。如今我也欣然,來到這一門檻,準備出發。很謝謝前輩,在多年山行陪伴下,給了這最後一次的提示。

劉克襄
二○一六‧ 九‧ 二


紀念典藏版序

楊南郡老師出發了!

二○一六年八月二十七日天氣晴朗,楊南郡老師穿著他最喜歡的登山服,戴著帥氣的領巾,就像他往常登山的習慣,早上四點三十分就把握清晨清朗的時光,出發了。

這一次是要去爬哪一座山、踏查哪一段處女稜線、開拓哪一條登山路線?或是要調查哪一條古道、勘查哪一個已成廢墟的老部落、追查哪一段台灣的歷史?還是純粹的就是要去尋訪傳說中的月亮的腳印?

不管他要去哪裡,我相信那一定是一個美好到令人樂而忘返的地方,楊南郡老師決定他不再回家了!

一九九○年代,台灣意識逐漸萌芽,有關本土的書籍忽然市場大開。那時候我們有兩本散文集《與子偕行》與《孤鷹行》,很榮幸的入列晨星出版「自然公園」系列叢書;更榮幸的是獲得廣大讀者的喜愛,忝列為暢銷書。晨星的發行人陳銘民先生打鐵趁熱,希望可以為我們再出版一本新書。

當時我們有一點為難,因為手邊的存稿數量還不夠出一本書,但是拗不過陳老闆的熱忱,就把與原住民議題相關的散文、論文,甚至演講紀錄都拿出來,編輯期間,還曾經發生原版幻燈片與文稿被竊的事件。最後,很勉強的出了一本先天不足的散文集《尋訪月亮的腳印》。

多年來,楊老師一直覺得很對不起讀者,卻苦無補救的機會,尤其是聽到讀者的溢美之詞時,更加感到汗顏。

總算到了今年,晨星出版計畫將自然公園系列的老書,重新編排出版。楊老師立刻叫我把近二十年來刊登過的文章拿出來檢視,挑出了與台灣原住民主題相關的六篇文章,希望增補進去後,比較能跟前兩本書相提並論。

新增的六篇文章之中,最受重視的應該就是〈為什麼是凱達格蘭?〉當時的台北市長陳水扁,決定要把充滿封建意味的「介壽路」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訊息一公布,立刻引起軒然大波,民眾不論藍綠一致反對。

我看到媒體一片怒火燎原,恐怕台北市政府抵擋不住,又推遲甚至退縮了!於是立刻振筆疾書,當天下午三點鐘就把文稿親自送到聯合報社。為什麼投稿給聯合報?因為當時的聯合報是反對改名的暴風中心。

隔天,這篇文章一刊出,就像投出「定風珠」一樣,滿天風暴頃刻消失無蹤。如今,凱達格蘭大道之名被朗朗上口,再也沒有人質疑:為什麼是凱達格蘭了!

眾所周知,國分直一教授對台灣南部的平埔族有非常深入的研究,他早年出版了一本書《壺を祀る村》,使得西拉雅族被稱為「拜壺民族」。然而,偉大的學者是不會停止持續的探索與研究,多年之後,國分教授做了更多的田野調查,查閱更多的文獻,赫然發現:不是拜壺,不管是什麼形狀的壺,都只是祖靈的憑依。而將軍柱上的豬頭殼或鹿頭骨,其實原本應該是人頭!

偉大的學者不懼於推翻昔日的自己,在七十幾歲時,重新寫了一篇重要的論文,可惜的是,很少人知道,還繼續的「拜壺」下去。

國分直一教授以九十六歲高齡辭世後,家屬將他的藏書、手稿、石器、土俗收藏品,悉數捐贈給國立台灣大學。二○一一年,台灣大學特別為國分教授舉辦一場大型的研討會,並出版國分教授的遺著《日本民俗文化誌》,這一篇〈國分直一教授與平埔族研究〉,就是楊老師作為序文與主題演講的內容。從本文可以看到一個真正學者的本色!

台灣有很多矮黑人傳說,無論是清代、日治時期,都有很多的記載,日本學者如鹿野忠雄或駐守山地的警察,也有多篇調查報告。我們在古道調查時,不免也到傳說中的矮黑人聚落遺址探查一番。這是相當有趣的題目。

更有趣的是小品文〈哈里布斯布斯——嘴在冒煙〉記述一個紅毛鬼(荷蘭人)在原住民部落的遭遇。

我個人最喜愛的是〈偕牧師來了!〉,馬偕牧師的外孫柯設界先生,是楊南郡在淡江中學的老師,楊老師寫下從他那裡聽到的故事,以及後來我們在宜蘭地區田野調查,訪問許多噶瑪蘭族老人家,經由他們的回憶,讓人們看到馬偕牧師為傳教而奔走的艱辛,以及噶瑪蘭人對牧師的愛戴和依戀。

宜蘭地區現在還有很多姓偕,以及其他姓氏的噶瑪蘭人,卻因為法令的問題,至今還不被認定為原住民。希望有一天他們可以取得原住民族的身分,也希望西拉雅族在回歸原住民族身分之路上,能夠順利的達陣。這是身為西拉雅族後裔的楊南郡老師,生前的願望之一。

徐如林


原版序

「在半倒的獵屋裡、在巨大的冷杉林下、在寬廣的高山草原上,就著火堆的溫暖,凝聽伊勇特有的喃喃語調,訴說著一則則古老傳奇……。」

認識楊南郡的人,大概很少看到他這樣充滿感性的文筆吧。

從三十年前,他在台南市登山會主編登山會報以來,直到受玉山國家公園、太魯閣國家公園及雪霸國家公園委託,從事古道調查,大部分的人看到的都是新路線的開拓記錄、古道的調查過程,雖然間雜著沿途史蹟的回顧與喟歎,但是一般人對於標高多少、幾級石階、幾公尺的浮築橋、方圓多大的營盤遺址,乃至於詰屈聱外,多數人都以文章很堅實(硬的另一種說法)、耐讀(必須耐心的看好幾回才瞭解)作為恭維。

其實,台大外文系出身的楊南郡,是很熱情而浪漫的。他的浪漫,表現在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與探索,這是他獲得「台灣地圖解謎人」封號的緣由;他的熱情,不僅在於三十年來無悔地從事高山探險、原住民文化研究,更把熱力散發於大專院校登山社、原住民團體,推動登山學術化的風氣,激發原住民返鄉尋根、找回民族自尊的熱潮。在〈轉捩點上的登山運動〉及〈尋訪月亮的腳印〉,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熱忱的學生導師、一個浪漫的原住民朋友,欣慰地端出成果,以招徠更多跟隨者。

因為登山而與各族的原住民朋友有了深厚的友誼,〈燦燦星空下〉描述的是原住民高山嚮導意氣風發的全盛時期,也幽幽地表現了關懷與悲憫。在國際原住民年,特別撰寫了〈認識、尊重、關懷台灣原住民〉,呼籲大家拋棄漢人沙文思想,讓原住民的事務以原住民自我的角度來思考。

為了協助尋回原住民的尊嚴,他特別介紹尼泊爾政府為安娜普魯娜山區原住民「古崙族」所推動的CAP 計畫,這篇文章刊出時,許多原住民團體紛紛來電致意。

對於原住民是山林生態體系重要的一環這個理念,台灣似乎遠落後於尼泊爾。

台灣的原住民並不只有高山九族,事實上原本人數更多的,是同樣是南島語族的平埔族!居住於宜蘭和花蓮的「噶瑪蘭族」,是大家較熟悉而還保有少數語言的一族;然而,原本活躍於北台灣的「凱達格蘭族」真的像一般學術報告所說的,完全消失無蹤了嗎?

在鍥而不捨的訪問下,「三貂社」,這個凱達格蘭族的大部落,它昔日繁盛的風光與今日蕭條的景象躍然紙上,然而,最重要的,是指出了平埔族並未消失,他們只是在漢人優勢的環境下逐漸凋零而已。因為這篇文章引起了廣泛的探討,進一步地發掘北台灣平埔原住民最重要的遺址之一,正是核四準備建廠的所在!

從文學院畢業四十年以來,原本不以舞文弄墨為志的楊南郡,為了把對台灣山林與原住民文化的熱忱抒發出來,一下筆便一發不可收拾,在〈三百年夢魘——台灣大自然的退縮歷程〉,沈痛嚴厲地控訴人類對美麗之島的迫害。

這本書似乎從頭到尾都激盪著一個年逾花甲,卻有少年般浪漫情懷的登山者的全部熱情,這樣的熱情能感染到你嗎?

徐如林

*本書書介由晨星出版社提供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