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台灣的脊樑上】天神的足跡:特富野古道


「在天神的足跡之間─特富野古道」,鄒族人相信,天神的傳說,天神搖落楓樹的果實創造人類,帶領鄒族人從玉山順著陳有蘭溪以及濁水溪而下,天神的足印共落在特富野、達邦村、石棹村、番路鄉的公田村,並踏平連綿山峰,造成廣闊的嘉南平原,同時鄒族人也在天神的足跡之間開墾山林,建立部落,踏出一條打獵、通婚等生活必經的古老交通道路。

影片以鄒族的祭歌及神話傳說帶領觀眾瞭解特富野古道的演變史與鄒族文化,由鄒族族人汪光男先生帶領介紹,以及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的賴雅琴技正詳細解說,讓觀眾深入瞭解特富野古道,並藉由鏡頭觀賞特富野古道的自然生態景觀。 台18線新中橫公路,是聯繫許多鄒族部落的道路,早年亦是鄒族的傳統道路,特富野古道的起點約在台18線81K的自忠,特富野古道昔日為鄒族人的打獵路徑,是達邦、特富野兩社住民前往阿里山狩獵的古徑,日據時期因為豐富的林木資源,獵徑被鋪上軌道,輸送木材。

日據時期阿里山林場的鐵道密集,除了現存的阿里山森林鐵道之外,由阿里山經自忠、新高口到東埔塔塔加,還有一條哆哆咖線鐵道,特富野古道是哆哆咖線鐵道的支線─水山線,民國4、50年代,哆哆咖線除了運送木材之外,便以兼具遊憩功能,登玉山的山友需搭上運材火車前往玉山登山口,如今火車軌道已停駛多年,車站變成了派出所檢查哨,部分鐵路也變成新中橫公路,特富野古道成為水山線鐵路的遺跡。

民國91年林務局耗資2千萬元整建自忠至特富野間6.32公里舊路,林管處針對保存較完成的一段(約3公里)保留下來,讓後人可觀賞鐵軌遺跡,其他較破舊的鐵軌則拆除後鋪設枕木步道,讓遊客便於行走,並在沿線增設枕木階梯、涼亭、休憩座椅以及棧橋等設施,步道外觀如舊,周邊翻新,全程大約三小時,除了舊鐵道之外,亦可見沿路紅檜建材的古舊橋樑,緬懷昔日的風光,步道、鐵道、橋樑三者構成特富野步道獨一無二的特色,讓特富野古道成為既有歷史內涵又有自然景觀的登山健行步道。

步道從海拔2300多公尺的自忠到1700多公尺的特富野,海拔落差大,也擁有層次豐富的植物生態完整,亦可見到許多特有的動物,自然生態景觀,行走步道時除了感受氣溫的變化,亦可見到森林面貌的林相變化,針闊葉混合的交會,特富野古道既是中高海拔植物的交會之處,也是原始林及人工林並陳的地帶,除了柳杉、紅檜等森林的上層結構,下層的草木以及蕨類植物都很有可看性。

除了欣賞自然生態景觀,人文歷史遺蹟之外,亦可瞭解鄒族文化、風土民情,特富野古道承載著鄒族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的種種訊息,行走古道,彷彿穿越時空,回溯古道的生命歷程。


*本影片由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授權轉載,原始出處為林務局影音資訊平台;文字說明由自然之窗-台灣自然影音頻道授權使用。


看完後我覺得...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