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無痕山林(LNT)台灣推動經驗之分享 (2)

  • 鄭廷斌
  • 10,964次點閱

*編按:LNT(Leave No Trace) 為美國在80年代興起的戶外環境行為準則,台灣翻譯為『無痕山林』。LNT的七大原則如下:
1. 事前充分的計畫與準備 (Plan Ahead and Prepare)
2. 在能夠永續的地點旅行和露營 (Travel and Camp on Durable Surfaces)
3. 妥善的處理垃圾 (Dispose of Waste Properly)
4. 勿取走任何資源與物件 (Leave What You Find)
5. 將營火對環境的影響減到最低 (Minimize Campfire Impacts)
6. 尊重與保育野地的生命 (Respect Wildlife)
7. 尊重其他旅行者的權益 (Be Considerate of Other Visitors)


無痕山林(LNT)台灣推動經驗之分享 (1) 


二、原住民傳統觀念的消失

有次上山沿路看到不少動物的遺骸,Ashong 說那是因為獵人忘了將陷阱拆掉、或是沒有定期回來巡視陷阱所致。他不斷地直說可惜,我更是遺憾遵循傳統觀念「不浪費生命」及「夠用就好」的獵人已經較少了;再加上繁忙的現代生活,雖說打獵是傳統及文化所繫,但是若失掉打獵的內涵與價值,傳統的觀念與禁忌未能維持,過去祖先和土地的緊密關係已消逝,現代的保育觀念又未能進入,有時山裡只是變成隨處可見的死亡陷阱與殺戮戰場而已!那麼,原住民又如何能夠光以傳統文化來抗拒現代的保育思潮呢?如何協助原住民找回過去傳統及規範,再輔以現代的生態保育知識及 Leave No Trace 的觀念才是一條解決之道!

(圖/ 123rf)


三、拓荒與屠殺的年代

曾經台灣是個動植物王國,尚未登陸的荷蘭人曾描述台灣為「獐鹿亂竄」的動物王國,當時每年鹿皮出口可達 20 萬張,之後逐漸遞減,直到民國 57 年最後一隻野生鹿被射殺。西元 1899 年(日本據台第四年),台灣所產的樟腦、樟油佔世界需求量的 90%,堪稱為世界第一的樟腦產地,日本撤台時,剩存的樟木林已徹底的破伐殆盡。日據時代,鄒族原住民發現阿里山大檜木群,當時日本人以「無盡藏」的美林稱之,1912 年兩車的檜木由阿里山運出,正式宣告台灣綠色長城霧檜巨林崩毀的開始,之後太平山、八仙山與木瓜山,皆相繼淪為大伐木區,這也是早年聞名的台灣四大林場,日本退出台灣時已開發近一半的檜木。根據山林工作者賴春標的估計,光復後 45 年伐木期,砍伐了 28 萬公頃,民間濫墾濫伐約 30 萬公頃,比玉山、太魯閣、雪霸加起來的總面積還大,以運量 15 立方公尺,長 10 公尺的運材車接起來,全長約 3 萬公里可繞台灣 25 圈半,過往砍伐檜木及森林迄今所得不到 150 億元,但水土保持、治山防洪造林等花了近 5000 億元,美國林務署研究發現,消除一株 50 年生的樹木將增加國家 6825 元台幣的支出,台灣因熱帶地區山高谷深多崩塌、地質破碎,多颱風暴雨,樹木年效益至少 10 倍達 22000元。

(圖/ 123rf)


四、Leave No Trace 與土地倫理

自九二一震災迄今,台灣遭受到一次又一次的颱風及水災禍害,即使有大地震鬆動土石,但是若林木沒被過度砍伐、道路沒有滿山遍野開闢、農業沒有上山,樹根及植被還是能夠抓住及保護土地的,大部分災難的源頭均可歸責於過往山林及土地的開發與不當利用,濫用科技及土地倫理觀念的蕩然無存,是造成山林及土地不當開發的一個主因,因此今天在台灣強調 Leave No Trace 的觀念,更有其意義與重要性,以美國為例,為了保存與保護從拓荒時期以來僅存的野地,因此美國從 1964 年通過了荒野保護法案(Wilderness Act),但是隨著戶外旅遊及休閒的風氣盛行,野地也開始遭受破壞,步道及營地土壤流失,湖水受到污染,垃圾散落各處,而糞便及營火的遺跡也隨處可見,美國 Leave No Trace 組織的報告指出,從荒野保護法案迄今,戶外活動人數已經從 1964 年的四百萬人增加到 2000年的估計約三千萬人,當居住地點越來越接近荒野,所謂的 Leave No Trace 不是只有撿垃圾,不要在野外烤肉生火的課程而已,他更是維護野外的完整及所有生命的生命權,一種生活態度及觀念的改變,而這種態度及觀念的改變就是土地倫理所一直不斷強調的。台灣從過去跟著垃圾上山,慢慢進步到淨山活動,常見標語「除了足跡,什麼都不留下。除了攝影,什麼都不取。」就是這段時期的最佳寫照,之後福山植物園、國家公園各個生態保護區與管制區的劃定與管制,及營地、入園的承載量管制,許多措施都是跟隨著美國過去的腳步走,但是美國的經驗告訴我們,唯有從觀念及教育著手才能真正的落實環境的保護,今天針對土地管理者、登山界及遊客所不斷強調及教育的 Leave No Trace 精神,事實上就是土地倫理中的基本精神。



※ 本文已取得作者同意摘錄自《Leave No Trace 台灣推動經驗之 分享~從土地倫理談起》,此文章為鄭廷斌老師於2006年國家步道環境優化研討會所發表之文章。文章主要探討在台灣推動無痕山林的經驗與原住民的土地倫理。


系列文章:無痕山林(LNT)台灣推動經驗之分享 (1)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