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與部落共好 丹大生態旅遊踏出第一步——專訪南投林管處長張岱

本報2016年4月13日南投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丹大地區維護了良好的自然資源,無論七彩湖及六順山向來是頗具勝名的登山路線,也是南投縣信義鄉潭南、雙龍、地利及人和等四村落的傳統領域。居民要求自然資源共享若渴,南投林區管理處在衡量可行的方法之後,以生態旅遊踏出與部落資源共享的第一步。南投處處長張岱接受專訪時指出,與部落合作發展生態旅遊模式,或能開啟共管[1]機制。

經過一年生態旅遊可行性評估,南投林區管理處今年擬引入專家,與部落居民一起規劃經營生態旅遊,以生態保育的成果共享自然資源。

丹大林道、七彩湖深具旅遊魅力,南投林管處將以輔導部落族人發展生態旅遊,開啟共管第一步。圖片來源:南投林管處

丹大林道、七彩湖深具旅遊魅力,南投林管處將以輔導部落族人發展生態旅遊,開啟共管第一步。圖片來源:南投林管處


自然資源協同管理的第一步

2004年因七二水災沖毀跨越濁水溪的孫海橋,無固定式橋梁可供通行,加上地質等因素,丹大山區停止核發入山許可至今。此地雖依據《國家安全法》劃定為「山地經常管制區」,卻不限制居民進出,然而丹大地區進出口的「二分所」仍設有管制站,族人進入傳統領域必須登記。經過陳情抗爭多時,去(2015)年10月取消登記,目前除當地原住民和台電維修人員外,一般民眾仍禁止進入。

由於這些因素,使得當地歷十多年未能發展旅遊,居民要求開放丹大自然資源協同經營管理的呼聲不斷;另一方面,當地盜伐、盜獵問題長久也未獲解決。主管機關南投處在人力有限的條件下,思考與地方建立夥伴關係、協同管理自然資源的多贏策略,兩年前選擇推動生態旅遊為方式,並與潭南、雙龍、地利及人和等四村落合作。

繼可行性評估之後,今年邀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郭育任團隊啟動這項輔導計畫,目前針對部落意見領袖進行訪談,相關課程有望6月啟動。

2015年地球日,南投處即與地利國小合作,以布農民族植物取代外來樹種。圖片來源:南投林區管理處

2015年地球日,南投處即與地利國小合作,以布農民族植物取代外來樹種。圖片來源:南投林區管理處


複製能高越嶺經驗 原民自組生態旅遊推動聯盟

這幾年林務局育樂組結合南投縣仁愛鄉能高越嶺道周邊的三個村、六個部落[2],輔導發展生態旅遊,因位於南投處轄區,該處育樂課得以協助辦理。

有別於由特定專業團隊長期陪伴,能高越嶺道的輔導方式,是由原住民自行組織生態旅遊推動聯盟、建立制度,並將所需人力分為接駁、食宿、解說,登山嚮導等功能組別,參加者必須接受培訓課程、完成一定時數的訓練,才能取得解說員資格。

輔導計畫引入的外部專業團隊,則協助行程規劃、收集沿途的解說題材,製作解說手冊,提昇解說品質;另外,也教導接駁車輛、交通保險的重要性,確認遊客安全;也將安排相關的服務禮節、食宿安排及風味餐的開發,以及協助識別標章、文宣設計,還有協助建置行銷平台等。

而訓練過程中,就陸續對外宣傳開團,參加者必須付費,雖有些折扣,但受訓者已有收益,如此一來,可避免一年受完訓,熱情也消失了。

張岱表示,這套模式直接觸及旅遊實務中的各種議題,也能有效率的提升團隊士氣,南投處將之複製在推動丹大生態旅遊上。


盼生態旅遊成居民副業 重現部落傳統文化

雖然部落居民希望能盡快開放,導入遊客,但南投處評估,旅遊的形式以及實務操作都需要學習。張岱不諱言,「原住民回傳統領域是一回事,但帶遊客又是另外一回事;帶遊客必須負責其安全,並提供相當程度的遊憩品質,還要能兼顧環境永續,才能吸引遊客獨領風騷。」

丹大地區擁有豐富的野生物相,成為發展生態旅遊的優勢。圖片來源:南投林管處

丹大地區擁有豐富的野生物相,成為發展生態旅遊的優勢。圖片來源:南投林管處


未來民眾到丹大旅遊,可藉由單一窗口申請,由解說員以符合永續的旅遊行為導入。評估報告指出,丹大早期是伐木的地點,樹頭材的遺址還留在當地,具有人文景觀,加上野生物資源豐富,深具魅力。無論爬六順山來回四個小時,或到七彩湖,都不需走太久,因此一般民眾只要是生態愛好者就適合參加。

輔導內容包括參與人員的徵選、培訓、認證,並訂定相關制度、協助成立丹大地區生態旅遊籌備推動聯盟,以及相關文宣、遊程規劃、解說資訊之內容及資料編撰。

張岱說,生態旅遊與其說產業發展,更像是生活文化的分享,居民不須額外投入太多成本,只要有意願都可以參加培訓取得資格。

「生態旅遊不該視為產業,參與生態旅遊輔導的居民,都有自己的本業,例如原本務農,只是在非農忙期間擔任解說導覽,把多餘的時間和空間投入生態旅遊,是個附帶的工作。」他說,最早的民宿是指把多餘的居住空間,整理接待遊客,不會為了民宿蓋一棟房子,生態旅遊也是類似的精神;生態旅遊有如將照顧環境的成果,分享給一般遊客。

相對而言,經濟規模要與生態保育達成平衡,不能經濟規模有了,卻無法兼顧環境永續,張岱強調,「這就違背生態旅遊的精神!」

南投處樂見遊客來訪,多了遊客出入,有打草驚蛇的效果,對盜獵者和山老鼠應有遏阻作用。

另一方面,在生態旅遊實踐過程中,適度導入原住民傳統智慧,例如傳統文化是如何看待山川,跟野生動物怎麼相處等,將這些智慧與遊客分享,也是重現、實踐傳統文化的方式。


路斷也不怕 部落同樣好玩

除了遊程費用都是遊客付費外,實施過程中逐漸會出現需求,南投處也將確認其必要性,協助設置相關公共設施。至於遊程費用有多少回饋到林管處充當保育費用?則未有定論。

張岱提及,未來入山證若恢復申請,外來遊客都可自由進入,競爭也相對增加,原民的資金及人力能否與外來團體競爭,是一大考驗。在未開放入山證前,南投處也將與相關單位討論取得入山資格的條件。當地屬丹大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南投處傾向只有經過認證的解說員所接受的遊客可取得入山許可。

根據南投處委託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助理教授葉美智「南投縣信義鄉潭南、雙龍、地利及人和四村落發展生態旅遊可行性研究」,四村落生態旅遊發展包括部落型、周邊步道型及高山型等三大類。

地利天主堂。攝影、後製:廖靜蕙

地利天主堂。攝影、後製:廖靜蕙

雙龍國小石板屋。攝影:廖靜蕙

雙龍國小石板屋。攝影:廖靜蕙


南投處也針對四個村落進行旅遊資源的盤點,包括雙龍國小石板屋、地利天主堂、人和及潭南國小等,每個村落都有迷人之處以及動人的故事;另外,協助居民發展部落廚房,提供餐飲,未來即使路斷無法走步道、爬高山,仍可以部落為旅遊景點。

「和原住民一起合作發展生態旅遊,是讓環境永續最好的方法,不但尊重原住民也保護大眾權益。」張岱希望從此起步,逐漸發展自然資源協同經營的雛型。

※註[1]「共管」(co-management)可說是「共同管理」(collaborative management)的簡稱,有時候又稱為「合作管理」(co-operative management),通常運用在自然資源管理上,也就是說,希望透過治理的改革,特別是參與及負責的機制,來改進自然資源的治理;具體而言,就是政府與社區之間來共同分享權力、以及責任。參考:施正鋒、吳珮瑛《原住民族與自然資源的共管》。

※註[2]南投縣仁愛鄉能高國家步道周邊三村六部落包括:春陽村的史努櫻部落及德魯灣部落、精英村的波瓦倫部落及馬赫坡部落、都達村的都達部落及鹿谷達雅部落。

資料來源:環境資源中心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