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LIVE WILD山知道》-行前準備

  • Knox Yang
  • 13,819次點閱

※本文摘錄「LIVE WILD山知道

做好萬全準備,是登山安全的第一道防線。

有一位朋友的父親想要上山進行三天的行程,是一條並不困難的路線,如果是經驗老到的山友其實可以輕鬆走完。但據了解這位叔叔在此之前似乎完全沒有高山經驗,頂多只有在多年前「爬過山」而已,可以參考的樣本經驗並不多,而且約不到一起同行的夥伴,仍然很固執地想要獨自完成這個令人冷汗直流的計畫。更別提他上山的時間可能會降下大雪,而且直到出發前兩天還搞不清楚應該㩦帶什麼服飾跟裝備,問到有沒有糧食計劃跟行動糧也是一臉狐疑,似乎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只是憑著一股熱血和對體力的自信就貿然上山了。這種沒有任何計劃又讓朋友家人擔心的魯莽行為,絕對無法跟那種隨性自由又浪漫的背包客旅行劃上等號。由於苦勸不聽,我們只好趕緊幫忙提供所有必要資訊,並祈禱這位叔叔可以遇到好天氣看到好景色,然後平平安安地回家。

登山健行的活動地點大多是與世隔絕的荒郊野外,絕大部分地區都無法順利對外取得聯繫,除非有衛星電話在身或幸運走到有訊號的路段,不然要是遇到突發狀況就只能自求多福,利用手邊現成的有限資源解決各種棘手問題。有些人會覺得如果是參加團體活動,至少還有領隊或是隊友可以提供協助,但其實大部分遺憾的山難,遭遇不幸的多是獨自落單的登山客。

做好萬全準備,是登山安全的第一道防線。走上步道進入深山,就必須有任何事情都可以自行打理的心理準備,因為真正危急的時刻能夠信任的只有自己。而且覺得準備好了,做過訓練了,可以強化心理素質,遇到問題就可以冷靜處理而不會慌亂、緊張,把自己帶到更麻煩的處境。當然,如果怕火的呆呆不會開爐頭,我還是會乖乖把晚餐煮好,但還好她總是準備很多好吃的食物,也很認真地學習各種裝備的操作,所以要是哪天我真的在山上行動不便,絕對可以相信她能夠帶我脫離險境,或至少煮一碗熱騰騰的泡麵溫暖我的胃。

(圖/123rf)

體能訓練

常有人說能否登頂的關鍵是意志力而不是體力。這句話說對了一半,意志力的確很重要,但如果沒有充沛的體力支撐自己到登頂前的最後一道關卡,可能連使用意志力的力氣跟機會都沒有。

體能的訓練必須及早規劃,如果平時沒有運動習慣就得上緊發條,認真排定訓練菜單,肌力、耐力、肺活量這些基本功都缺一不可,爬山不能走捷徑,練功當然也不行。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沒有準備就沒有登頂的機會,況且如果跟隊友的體力相差過於懸殊,還可能讓自己變成拖垮團隊進度的凶手,這種心理跟生理的雙重壓力不是每個人都能承擔。

登山運動使用的肌群很廣泛,如果只擅長同一種運動不見得可以應付體力吃重的高山健行,舉例來說,馬拉松好手有很好的耐力跟心肺功能,但負重能力也許就不太理想;而在健身房能夠舉起幾公十斤啞鈴的大漢,也許走沒多少距離就氣喘吁吁不支倒地了。多元化的運動內容可以達到不同的效果,同時針對局部較弱的部分作加強鍛鍊,才是一個完整健全的訓練計劃。

單車跟慢跑是自己平常就會採用的有氧訓練運動,但是在不致讓膝蓋受傷的強度下,會盡量選擇多一點上下坡的路段來加強腿部肌肉的鍛鍊。如果體重較重或其它因素不適合跑步的話,可以改用快走或是負重慢走的方式,慢慢增加強度,不要在短時間內提高到自己不能負擔的程度以免造成運動傷害。爬樓梯也是一個很受歡迎,而且能夠直接模擬登山活動的訓練方式,但是因為下坡很傷膝蓋,所以如果在有電梯的環境下樓就搭電梯,沒電梯的地方下樓必須放慢速度。而最理想的訓練方式,其實還是直接背著背包,走到離家最近的郊山或步道模擬上山時會遇到的路況和背負重量。

[point]

我用來衡量體能標準的參考數據:

1. 可以在三十分鐘內跑完五公里,或是七十分鐘內跑完十公里、一百五十分鐘內跑完二十一公里。

2. 負重十公斤走完十公里,一周可以輕鬆完成兩到三趟。

3. 自行車單日可以輕鬆完成八十到一百公里含上下坡的距離。


裝備的購買與測試

曾經在網路上看到有人質疑ㄧ些新手花了大把鈔票添購高檔裝備,上山一兩次失去興趣就不再使用實在是很浪費的行為,言談間充滿老手的驕傲和對新手的輕蔑,覺得如果是跟風爬山根本不需要買那麼多裝備。但我心裡想的是「嘿!至少比沒有任何準備就上山還安全好嗎?」對我來說真正令人擔心的是那種毫無概念,覺得自己也可以穿著雨鞋跟運動外套就去挑戰高山的人。跟浪費金錢相比,浪費生命真的可怕多了。

裝備不一定要買到最好最高級,如果剛入門也可以跟朋友借或上網租,但原則是符合自己需求,並且能夠提早拿到好在上山前模擬實際環境做周詳的測試。確認行進間跟休息時的服飾搭配,牢記洋蔥式穿法原則,不要帶太多徒增重量的厚重服飾;熟悉工具的功能和操作方式,像是爐頭跟瓦斯罐怎麼點火、頭燈模式的切換和更換電池的型號、登山杖的操作和收納,或是綁腿、冰爪的穿戴步驟等等,每一個細節都盡量自己摸索一遍。

建議設定一份自己的裝備清單,按照功能分門別類,條列裝備的品牌、型號、重量跟功能,每次上山前都像個嚴格的工頭一樣小心檢查每個細節,久而久之就能夠很快速地依照不同的行程、天數和氣候環境而判斷自己應該攜帶什麼裝備出門。


登山計畫

不管一座山爬了幾次,每次上山前還是會做足功課,把即將前往的路線與天候環境等資訊好好地複習或預習,內容包含路線的距離、高低落差、行走時間和水源地點的分佈,掌握該山區的天氣對應季節的轉變會有什麼不同的變化,藉以判斷攀登難易度和行走天數,協助自己在打包的時候應該取捨什麼裝備、攜帶多少糧食、背負多少重量。將這些資訊存入手機,或是整理好列印成紙本隨時帶在身上,並加上防水保護。坊間也可以購買資訊完整,且有防水耐摺等貼心功能的百岳地圖,都是登山過程裡實用的好工具。

同時也要遵守各個國家公園的規定,確實申請入園證和入山證,告知家人朋友自己未來幾天的行蹤和計劃,留下緊急聯絡方式,並準備撤退方案。


書籍相關資料

 書名:LIVE WILD山知道:
 在山的面前我學會寬容、找回自在,對自己負責。
 從登山裝備、觀念、技術、路線,寫一本與大自然的相處之道

 作者: 楊世泰/文字, 戴翊庭/攝影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6年3月1日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