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鳥類繫放長期監測,太魯閣鳥類種數達210種

太魯閣國家公園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生物資源,除了峽谷峭壁等地貌,區內鳥類資源豐富,涵蓋臺灣棲息在各海拔環境的留棲性鳥類,而於不同季節間的降遷是園區特有的遊憩環教資源。 

生物資源的長期監測資料,對於瞭解環境變遷對生物影響,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持續以相同方法在同一地區進行調查,可以由所得資料的變動情況,推論環境改變對生物族群的影響。鳥類常被認為是環境變動的指標物種之一,牠們的種類多、各類棲地環境中都有鳥類分佈、且其種類和環境的相關性很高,隨著環境內的可用資源發生變化,很容易從鳥種的組成中看出變化。加上牠們在野生動物中是比較容易被發現的類群,這些特性使得鳥類的數量和種類變化常被用來做為環境變化的證據。 

白眉鵐(圖/太魯閣國家公園提供)

管理處自2012年起,委託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的許育誠副教授進行為期四年的「全球氣候變遷生物監測-太魯閣國家公園鳥類長期監測計畫」 ,日前完成第四年之期末簡報。整合研究團隊歷年累積繫放成果,呈現太魯閣地區候鳥的數量和過境期間等基本資料。另為因應鳥類疫病的傳染,於繫放過程針對指標鳥種採樣並檢驗可能疫病,提供做為後續相關經營管理及疫病主管機關之參考。 除產出多篇學術研究論文外,對野生動物保育及推廣野鳥保育工作有極大實質助益。 

物種調查工作是生物多樣性保育的第一步工作。對於體型較小、習性隱蔽、或是駐留時間較短的鳥種,持續的繫放是調查牠們出現狀況的重要方法。累積歷年觀察和繫放作業,研究團隊將園區內的鳥類名錄自152種大幅增加至210種,其中包含58種太魯閣地區的新紀錄鳥種,新記錄鳥種多為遷移性候鳥,包含遷移性猛禽(例如灰面鵟鷹、白尾海鵰和鵟等)、遷移性水鳥(例如高蹺鴴、小杓鷸和灰瓣足鷸等)以及8種鵐科鳥類(例如冠鵐、白眉鵐和金鵐等)。顯示太魯閣地區鳥類生態的多樣性。除了留棲性鳥類外,也發現了許多候鳥在此度冬,在春、秋遷移季節,亦有許多種類鳥過境園區,顯示過境鳥會以太魯閣國家公園園區做為過境的中繼站。這些鳥類在過境地點停留時間較短,有些種類可能會在夜間遷移,不易被觀察到。因此,長期、持續的鳥類繫放研究方法對於園區內進行鳥類相關研究有其實質的效益。 

此外,該團隊也觀察到數種低海拔地區的鳥類出現在太魯閣山區,例如棕背伯勞和斑文鳥。 

此研究顯示太魯閣國家公園的鳥類多樣性,尤其是生性較隱密的候鳥,可以經由更多的觀察研究來得知這些候鳥在台灣度冬的生息狀況。

資料來源:太魯閣國家公園

延伸閱讀:


看完後我覺得...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