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消失中的季節限定

採訪/撰稿 于立平
攝影 陳添寶 張光宗 柯金源 郭道仁
 

每到春夏季節,東北角的漁村聚落,常常可以看到婦女們,坐在家門口,忙著做一項特別的手工業,她們仔細挑撿著石頭等雜物,讓手中的海藻,可以乾乾淨淨的去曬太陽…


這是石花菜,東北角海域經濟價值最高的食用藻類,每年三月到六月左右,是北部石花菜的盛產期,只要天氣不錯、風浪平緩,當地居民就會趕緊準備工具下海去。

拿著網袋與浮具,帶著自製防曬頭罩,三位近六十歲的阿姨,相約到龍洞海灣採收石花菜,她們身手俐落的穿越礁岩海岸,在大大小小的石頭上行走,根本不是難事,從少女到現在當了阿嬤,近四十年的歲月,這條路年年都要走上無數回。

雖然從潮間帶到水下的礁岩上,都可以發現石花菜的蹤影,但是愈靠近岸邊人為干擾較多,水流較急、較深的水域,石花菜生長繁盛、品質較好,想要豐收,海女就得練就一身好功夫。

閉氣、下潛、快狠準的對目標物下手,這些水性極佳的阿姨們,被稱為海女。早期漁村困苦,為了貼補家用,採收石花菜的重擔,常常落在婦女肩上,這種向大海討生活的技能,一代傳一代,在這片潮間帶上,養育了好幾代人。

累了,就在礁岩邊休息,喘口氣,再繼續打拼,一趟出海採石花菜,總要三、四個小時才會上岸,不只採收過程辛苦,採收後還得經過繁瑣費工的曝曬程序。陽光正好,水泥空地上鋪滿石花菜,顏色深的是剛採收的新品,經過至少六、七遍以上的反覆曝曬、清水洗滌,石花菜的藻紅素慢慢褪去,直到呈現金黃色的乾燥模樣,才算大功告成。

這些乾乾的海藻,能做什麼呢?原來石花菜富含藻膠,可以提煉出洋菜,現在流行的新名稱,叫做寒天,當地居民熬煮石花菜,過濾後放冷,形成了石花凍,這是炎炎夏日消暑的點心,在資源貧瘠的年代,又可以當作配菜,讓一家人吃飽飽。

不只石花凍是漁村居民,從小到大熟悉的好滋味,靠海吃海,對於什麼樣的藻類可以採集,可以入菜,老一輩的居民都相當熟悉,鄰近海邊的傳統市場,海味特別的濃,各式剛剛捕撈上岸的新鮮魚貨,等著買家光顧,仔細尋找,絕對少不了季節限定的獨特食材。

  

人們愛吃海藻,海洋生物也不例外,像是海兔、螺類都是海藻愛好者,許多海洋生物還會躲藏、棲息在海藻叢裡,就像是一座海洋森林。

說起海藻的故事,海洋大學的林綉美教授怎麼都說不完,這位現代海女,研究海藻已經二十多年,在她的鏡頭下,海藻就像多樣的花朵,個個有自己獨特的樣貌。

林綉美與研究團隊,總會在不同季節,來到潮間帶尋找海藻,紀錄種類、調查覆蓋率與數量,她發現光是基隆海域就有一百七十多種海藻,可說是一個繁盛的海藻花園,在長期監測下,林綉美驚覺許多常見的海藻,是越來越難找到了,就連在海洋裡拼搏數十年的海女,都感覺到石花菜的收成,是一年不如一年。

  

海藻為什麼不見了,林綉美直言,人是讓它們消失的主因,放眼望去,海岸邊滿是水泥堤岸與消波塊,外加一些親海步道、觀景亭等人工設施,水泥化讓海藻棲地受到破壞。另外,觀光風潮,也成為阻礙海藻生長的另一個殺手。

七月,夏季暑期渡假風,剛好是部分海藻正準備萌芽茁壯的季節。退潮後,遊客走進潮間帶,就像是走到花園裡散步,踩踩踏踏之下,海藻自然長不好,到海邊吹完海風,再逛個漁市場,買些現撈仔來吃,攤位上擺滿各式海產,有進口的,有當地的,琳瑯滿目,任君挑選,當然少不了海藻這一味。

海邊人家的日常食物,成為觀光客喜愛的特色商品,商業需求量大增,林綉美注意到許多外地人,也開始加入下海採收食用海藻的行列。

她在野外觀察,也比較近十年來,採集到的海藻標本,明顯看出一些食用性的海藻,像是紫菜、石花菜等,體型嚴重縮水,就如同海洋裡的魚類資源,因為「過漁」,導致體型大的魚類越來越少一樣,部分海藻已經走向小型化的趨勢。

過度採集、人為開發、遊憩壓力,讓東北角海域部分海藻處境艱困,台灣其他地區的一些藻類,更面臨污染而消失的危機,讓林綉美更憂心的還有全球暖化,海水溫度升高,會讓部分藻類步入死亡。

潛入海中,徒手採收石花菜,人們用最自然的方式用它,用體力與生命,向大海換取豐收的喜悅,但是外來的競爭壓力,環境的變遷和漁村人口的外移,海女,這獨特的地方海洋產業,伴隨著石花菜正逐漸消失。

吃一口冰冰涼涼的石花凍,甜甜滋味是海邊人家的記憶,躲在海藻叢裡,好好的享受美食,這是生物們的海洋森林,希望在東北角,往潮間帶望去,每次退潮時,都可以繼續看到紅的、綠的、黃的,多藻齊放,把我們與海洋世界,都妝點的繽紛亮麗。

本文轉載自公共電視「我們的島

 

更多文章

 

看完後我覺得...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