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醫學】高山上的泡泡眼

  • 賴育民
  • 31,186次點閱

在高海拔和劇烈的登山活動中,有時山友可能會覺得奇怪,為什麼登頂照片中自己的眼睛泡泡的,臉頰好像比在平地時發福了不少?其實這就是周邊水腫的現象。

(圖/123rf)


問:我每爬高山,常常會手腳腫脹,有時連眼皮都會腫腫的,但是並沒有其他的不舒服,請問這是高山症的前兆嗎?還是腎功能有問題呢?

答:周邊水腫其實相當常見,輕微時可能沒有明顯的不適;症狀比較嚴重時,在山上就會覺得手腳發脹,有時早上起來覺得腳穿進登山鞋很緊,手也脹脹麻麻的不靈活,伴隨的還有尿量減少,尿液顏色變深。有的人下山後這種水腫還會持續一兩天,筆者的一位友人還因為害怕是腎臟病跑去醫院抽血檢查,結果並沒有發現任何健康問題。

高海拔的兩種致命急症:高海拔肺水腫(HAPE)高海拔腦水腫(HACE),名字中都有「水腫」兩個字,而登高山很常見的急性高山病(AMS),是輕微腦水腫的表現,如果未加以偵測及處置,有可能惡化成致命的上述兩種急症。

 

周邊水腫和高海拔疾病有沒有關係?

這麼多跟「水腫」有關的可怕疾病,有趣的是,周邊水腫和它們有著完全不同的病理機轉。前述三種主要高海拔疾病,其主要原因是人體代償不及的低氧分壓(缺氧)環境,所以要在一定的海拔高度以上才會發生,而且海拔越高,發生的機會越大。周邊水腫則不然,它是由於劇烈運動造成,由於劇烈運動會活化我們體內的腎素-血管加壓素-醛固酮系統(RAA system),醛固酮作用在腎臟,造成鈉離子和水的滯留,因而引起水腫及尿量減少。它的作用機轉和海拔高度無關,所以在平地的劇烈運動(如跑馬拉松)也可能發生,之所以會讓人覺得爬高山時容易出現水腫,是因為高山攀登大抵都是劇烈的活動。

當海拔達到四五千公尺以上時,連呼吸都要耗費很大的能量,想要輕鬆也難。但是由於是獨立的作用機轉,它們可以單獨或合併存在。周邊水腫的人,可以除了腫脹以外,沒有任何高海拔疾病相關的不適;高海拔疾病的患者,也可能沒有任何周邊水腫。

(圖/123rf)

問:周邊水腫有沒有治療或預防之道?

答:如果沒有其他疑似高海拔疾病的不適,不做任何處置也是可以的。最根本的預防之道仍是應安排身心能負荷的行程,適量的休息,並多喝水以促進排尿。

周邊水腫不會對健康造成什麼傷害,而且是自限性的,休息或下山一兩天之後就會消失。不過如果腫脹引起不舒服,或是對自己的泡泡眼非常在意,以下是參考的處置方式:

1.不要過度勞累:

登山活動常有挑戰自我極限的意涵,尤其是年輕的登山者,不過太極端的體能耗用,除了有時會有周邊水腫之外,還可能誘發或加重高海疾病及中暑,熱衰竭等疾患,還是要有適度的節制。如果是團隊行動,應考量隊中較弱小的人,安排身心能負荷的行程與適量的休息。

2.飲食方面:

既然周邊水腫來自水與鈉鹽的滯留,那麼限制鈉與水份的攝取是否有效呢?限制鈉鹽的攝取可能有效,不要吃得太鹹,少用蘿蔔干,醬菜,罐頭等高鈉鹽食品是可以的,不過在劇烈運動中,我們也常因為流汗而損失鹽份,嚴重時會造成虛弱和抽筋,所以限鹽也不要限過頭了,筆者認為大約吃得跟平時一樣鹹即可。

其次,限水則是萬萬不可,在高山上,我們的身體常常處於半脫水的狀態,脫水會導致多種疾病或不適,身體雖然水腫,但是水份是留在組織間隙,血管內的血容積仍是不足的,腎臟的灌流不足,就無法排出多餘的鈉,所以必須多喝水以促進排尿,除非是原本有慢性腎病或心臟衰竭的患者,登山者喝水應該是能喝就儘量喝,多多益善,這點跟直覺相反,請山友特別留意。此外,紅豆湯和綠豆湯都有利尿的作用,是兼具美味的宵夜聖品,不過這兩者在山上很難煮熟,可以在白天先用水泡著,泡個五六小時,晚上再用鍋子(壓力鍋最好)煮。

3.藥物方面:

我們經常帶上山去,用來防治急性高山病的丹木斯(Acetazolamide, Diamox),因為本身就是輕度的利尿劑,如果周邊水腫合併有急性高山病的預防或治療需求時,可用丹木斯同時處理兩種情形。學理上,醛固酮的拮抗劑,一種稱安達通(Spironolactone, Aldactone)的保鉀利尿劑,或甚至更強的其他利尿劑也會有效,但是利尿劑治標不治本,可能會惡化脫水的情形及其合併症,以及考量利尿劑的諸多副作用,除了丹木斯以外的藥物,還是必須由醫師來評估及使用。

 

更多文章

 

看完後我覺得...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