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十年大旱來襲! 全台陷入「水焦慮」

作者:高宜凡 │ 攝影:賴永祥
 

台灣終年多雨多颱,卻是全球排名第19的缺水國。去年12月起,嚴重水荒來襲,《遠見》走訪三大關鍵水庫、三位深受休耕之苦的農民,實地見證水資源的危機。

 


十年大旱,這個最近不時占據媒體版面的字眼,一般人感受並不深,大概只關心家裡的水費帳單多少?從水龍頭流出來的水乾不乾淨?

很多人不知道,終年多雨多颱、平均雨量達2500毫米(約全球平均值2.6倍),的台灣,其實是全世界排名第19名的缺水國,每人每年可用水量只有4000平方米(約全球平均值1/5)。

或許,你我都得承認,對於「水」這個重要的生命元素,我們的認識真的太少。

 

降雨集中颱風季 水卻留不住

從地形條件來看,身為高山島的台灣,河川大多湍急,且地殼活動頻繁,本就不利建造大規模水庫。

分析氣候狀況,每年全台近九成降雨集中在5~10月的颱風季,但很難留住如此大量而混濁的水。剩下半年的枯水期,水能從哪裡來?

可惜,在水價長期低廉的扭曲制度下,長年來,我們都忘了水的珍貴。

如今,台灣又再度面臨2004年來最嚴重的一次水荒。

從2014年12月起,政府陸續召開了多次「旱災緊急應變會議」,隨即宣布今年超過4.3萬公頃的一期稻作,必須強制停灌,成為歷來第二大的停灌休耕記錄。

受不了老因水荒而首先遭殃的農民們,隨後多次走上街頭抗議,成為火熱的缺水新聞,吸引人們關注休耕補助、產業用水分配、及政府因應措施。

或許這些場景跟人物,跟你我的距離都很遙遠。

但,如果沒有水,你不能悠閒地喝咖啡、下了班沒辦法洗澡,一旦水情失控,還可能危及身家性命安全。

 

南北兩大水庫 進帳嚴重短少

檢視去年第四季南北兩大水庫的降雨量,石門水庫只收到219毫米,比過去十年平均值(502毫米)少了56%,南部的曾文水庫更只有區區67毫米進帳,短少幅度超過七成(近10年平均232毫米)。

這幾年政府不斷追加水庫清淤、水土保持、流域治理等預算,但成效似乎有限。每逢大雨,還是淹水;每逢旱季,還是缺水,人民納稅錢像丟進水裡。

台南社大研究員吳仁邦算過,過去8年,政府總共編列2360億的龐大治水經費,幾乎可以蓋第二條高鐵,他訪查全台各水庫,治水工程總是全年無休地趕工,卻永遠趕不上泥沙淤積與山林破壞的速度。

他戲稱這叫「工程永續」,只是把淤積從甲地送到乙地,但泥沙從未真正消失,「每次上山都看到不同地方在施工,好像從來沒有停工過。」

不過,跟水有關的問題千頭萬緒,《遠見》從南到北走訪三大關鍵水庫,到源頭實地見證水資源的危機,更面訪三位深受其害的農民,請他們現身說法,談談對於近年水情的看法。

水,是老天的賜與,水情狀況愈來愈吃緊的台灣,還要做多少跟大自然「對賭」的「逆天」情事?2015年,請跟我們一起來了解水!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官網

 

更多文章

   

看完後我覺得...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