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眾裡尋她70載─櫻井草

撰文/許天銓

眾裡尋她70載─櫻井草

2012年12月,我與來自德國的業餘蕨類研究者納普(Ralf Knapp)一同前往宜蘭南山村附近,進行蕨類植物的野外調查。我們原定的主要目標是一種罕見的附生蕨類:虎尾蒿蕨,但就在進入了原生林後不久,山徑旁台灣瘤足蕨綠白相間的葉叢中,一柄短小的淡黃花枝忽然吸引了我的目光。蹲下仔細一瞧,竟是一株真菌異營植物,再細看,植物上的果實是由三枚心皮構成的蓇突果,並具有六枚輻射對稱的宿存花被,腦中頓時浮現出「櫻井草」這個名字,不禁放聲驚呼,也嚇著一旁的納普。

納普對我如此興奮感到相當好奇,我解釋道:「這個物種上一次在台灣發現已經是70年前的事了!」一聽是「好東西」,向來對被子植物興致缺缺的蕨類專家也不禁與我一同伏地在四周尋找更多的植株。    

櫻井草(Petrosavia sakuraii)最早由日本植物分類研究開創者牧野富太郎於1903年發表,種名則表彰標本採集者櫻井半三郎;日本之外,櫻井草也零星分佈於中國南部、越南、緬甸及印尼蘇門答臘島等地。1941年8月,日本植物學者鈴木時夫前往新竹山區進行植物採集,在海拔1400公尺左右陰暗潮濕的林地上採得兩株櫻井草,製成臘葉標本後便送往日本,分別存放於東京大學及筑波的國立科學博物館。

隨著戰後台日學術交流中斷,鈴木時夫的標本也塵封於標本室深處,數十年間乏人聞問,直到1990年代第二版《台灣植物誌》編纂期間,才由大橋廣好重新確認了這筆台灣唯一的記錄。然而在首次發現後,台灣各地再也沒有任何報導,櫻井草也就成為台灣已知的4000多種維管束植物中最神秘的類群之一。我對真菌異營植物向來深感興趣,曾數度至最初記錄的新竹山區搜尋,一無所獲,卻沒想到最後是在相隔甚遠的宜蘭山區巧遇心目中的夢幻物種。   

*原文收錄於 科學人2014年第153期11月號
*資料來源:科學人雜誌


更多文章

看完後我覺得...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