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山岳小檔案】聖稜線

自桃山山屋看聖稜線(圖/維基百科,Peellden攝)(點圖可放大)

聖稜線,這條連結雪山山脈雪山主峰與大霸尖山的稜脈,海拔高度均在三千公尺以上,聖稜之名,源自於台灣山嶽會總幹事沼井鐵太郎在1927年(昭和2年)首次攀登大霸尖山,後來在1928年(昭和3年)發表一篇《關於攀登大霸尖山之考察與實行》文裡描述:

“ ……這神聖的稜線啊! 誰能真正完成大霸尖山至雪山的縱走, 戴上勝利的榮冠, 敘說首次完成縱走的真與美?……“

於是這條稜線就被稱作是「聖稜線」,也是岳界所稱的「I聖」或「傳統聖稜線」。而其他還有「O型」和「Y型」走法。

在傳統聖稜線上,只有三座百岳「大霸尖山」、「雪山北峰」和「雪山主峰」,其他座雖未列入百岳,但高度都相當高,且山形也非常獨特,聖稜之名,名至實歸!


1. 大霸尖山

  • 為「三尖」之一
  • 海拔高度: 3,492公尺
  • 百岳排名:28
  • 其他山名:泰雅族人稱大霸尖山為「Babo Papak」,Babo是山意思,Papak是指雙耳朵,這是因大霸、 小霸兩側遙望,形似雙耳而得名。大霸也曾被稱為「酒桶山」,因其外形酷似古代釀酒所用的酒桶。1880年的《臺灣輿圖並說》一書中首次出現「大霸尖山」的名稱。(詳細山名由來,請參考
  • 特色:位於台灣的雪山山脈,聖稜線北端,山勢磅礡壯麗,有「世紀奇峰」之美譽,自古是泰雅、賽夏兩原住民族的聖山,山形突出四面懸壁寸草不生,自古便是泰雅、賽夏兩原住民族的聖山。
  • 大霸尖山步道詳細資料
  • 大霸尖山小檔案請參考
大霸尖山(圖/Tien)

 

2. 巴紗拉雲山

  • 海拔高度:3,402公尺
  • 特色:山脊狹瘦,幾乎是垂直狀況,峭聳如牆,造山運動時曾經歷強烈之褶曲作用。
巴紗拉雲山(圖/Tien)

 

3. 布秀蘭山

  • 海拔高度:3,438公尺
  • 特色:經過兩段的碎石坡,才能到達山頂,山頂景色秀麗。
布秀蘭山(圖/Tien)

 

4. 素密達山

  • 海拔高度:3,438公尺
  • 特色:雖然遠看,素密達山看似是穆特勒布山旁的小山頭,但素密達山可是不好惹的,一面是要陡上好幾段的大石頭和碎石坡,一面是著名的素密達斷崖(素斷)
前面那座是素密達山,右後方的是穆特勒布山。(圖/Tien)

 

5. 穆特勒布山

  • 海拔高度:3,626公尺
  • 特色:穆特勒布山獨特的皺摺,尤其是在陽光的照射下,很難不注意到它,在聖稜線上一直看到這座美麗的山脈。
穆特勒布山(圖/Tien)

 

6. 雪山北峰

  • 海拔高度:3,703公尺
  • 百岳排名:11
  • 其他山名:日據時代稱作「次高北山」。
  • 特色:擁有渾厚魁梧的山容,由步道岔路口至雪山北峰山頂約200公尺,山頂有個非常有特色的石塔!
  • 雪山北峰小檔案請參考
雪山北峰(圖/Tien)

 

7. 凱蘭特崑山 

  • 海拔高度:3,731公尺
  • 特色:起伏不大,無特殊山容,若山頂未有標示,很可能經過而不知。
凱蘭特崑山 (圖/Tien)

 

8. 北稜角

  • 海拔高度:3,880公尺
  • 特色:全世界最聞名的冰斗峰,是瑞士的馬特洪峰,而台灣的冰斗峰首推北稜角,它是由雪山一號和二號的兩條冰河削蝕而成,尖聳的山峰佇立在雪山主峰旁。
北稜角(圖/Tien)

 

9. 雪山主峰

  • 為「五嶽」之一
  • 海拔高度:3,886公尺
  • 百岳排名:2
  • 山名由來:雪山一直以來有眾多不同的名字,直到戰後雪山這個名字才開始被使用,不過這裡的確是台灣每年冬天降雪量排名前幾名的地方。詳細的山名演變,請參考雪山名稱的由來
  • 特色:雪山山脈最高峰。春夏交際時,這裡可以看到一片高山杜鵑的花海;冬季則有機會見到銀白色的冰雪世界。這裡還有數個冰斗遺跡,尤其是雪山一號圈谷最為壯觀。
  • 雪山主東峰步道
  • 雪山主峰小檔案請參考
雪山主峰(圖/老王)

 

參考資料:雪霸國家公園維基百科

 

系列文章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