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輕量化:取之於大自然

  • Hanchor
  • 9,656次點閱

輕量化登山是一種減法思維,能夠選擇質地輕的裝備好,能夠一物多用省去攜帶另一種裝備更好,如果不帶那當然最好,但能夠不帶嗎? 在郊山當日往返的行程中,我們通常能自備充足的飲水,但拉長到2~3天的行程,自行背負用水就很可能會不夠,因此會安排補給水源的地點,而這種水源補給的方法,就是取之大自然的一種概念。

要能善用大自然的資源,需要相當多的知識與經驗,有時候還需要加上一點對於環境的適應性。試想想為什麼以前裝備不像現在精良,獵人們卻依然能在山中呆上多天依然生龍活虎呢? 就是因為他們的食、衣、住、行 ,很大一部分均為就地取材的關係。只要對大自然越瞭解,對路線越熟悉,對於其他人來說必備的裝備,就越有可能可以省略不帶。底下介紹幾種取之於大自然的實際例子提供給大家參考,或許下一次的行程你也能利用類似的方式來減輕行囊的重量,融入大自然之中。

 

1. 善用野外的樹枝

樹木是相當友善的夥伴,在戶外紮營時,可以利用周邊的樹木作為營杖 (無論是枯枝亦或是樹木),長度寬度適當的枯枝,也能當作登山杖來做使用。而這項取之於大自然的前提之一是要對路線的自然環境有足夠的熟悉度,知道落角處有什麼可以運用的資源,畢竟樹枝在於草原地形這類的環境上相當少見。

溯溪的溪谷常有不少漂流木,可將其作為搭設外帳的營柱使用
 

2. 利用天然地形屏障 

洞穴、特殊地形甚至是人為留下的遺址廢墟,這些都是不錯的營地選擇,若在行前即安排這類的過夜點,有時候宿營裝備可以減少相當多的重量,有點類似台灣登山先行預約山屋的概念(住山屋當然就不需要攜帶帳篷啦)。 

利用天然突出的石壁取代遮雨的帳篷,是一相當舒適的紮營地點
 

3. 適當的安排水源地 

飲水,絕對是背負重量中比重相當大的東西,動輒三五公斤的重量很容易壓的人喘不過氣來,因此在一段行程中妥善安排補水點是很重要的事情,若是補給點安排得當,就不需要隨身攜帶大量的儲備飲水。對於路線一無所知的人可能三天的行程背上個六公升水依然戰戰兢兢,但了解路線上有兩個水源處的人可能僅須帶著兩公升的水袋即輕鬆自在。

行前安排適當的水源補給,能讓你省上不少重量
 

4. 辨識可食用或使用的野外植物

生活中所食用的青菜大多為人工種植,但在農業尚未如此發達的時候,大自然裡的野菜可依然欣欣向榮。若能夠辨別出可食的野外植物,對於伙食上也是一種輕量化,但這部分必須特別小心,若無絕對的把握不要輕意嘗試,以免食物中毒。

而這些野外植物,除了食用外其實也還有不少功能,像是樹葉能充當衛生紙使用(松蘿是觸感很棒的一個選項);另外像是芒草的枯葉,也很適合作為整地的天然睡墊,增加保暖度與舒適度。

乾枯的草可以做為整地的天然睡墊,睡起來更舒適而且溫暖
 

取之於大自然,有時候往往會需要一些對環境的適應性,畢竟我們身處於現代文明的庇護下,對於大自然中最原始的生活方式一定會不適應。網路、水、電…許許多多社會上的必須,但到了戶外其實都可以試著捨棄,只要願意嘗試、學習如何與大自然共處,便能將不需要多餘的裝備省去,讓你更加接近大自然一點,這也是輕量化登山的初衷與意義所在。

 

系列文章

更多文章

 

看完後我覺得...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