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浸水營古道:一條走過五百年的路」,邀請讀者探訪一條貫穿臺灣歷史的古道

林務局「浸水營古道:一條走過五百年的路」書籍以故事行銷國家步道之美

農委會林務局自91年起全面建置國家步道系統,並將建置成果轉化成步道歷史叢書,以故事行銷方式讓民眾認識台灣山林之美。本次出版的「浸水營古道:一條走過五百年的路」由林務局邀請古道研究巨擘楊南郡及徐如林伉儷聯手撰寫,這對夫妻攜手登山40餘年,調查古道30餘年,其調查浸水營古道開鑿史及沿途史蹟撰寫該書,楊南郡伉儷表示,浸水營古道是一條貫穿臺灣歷史的古道,那是曾經生活在這島嶼上的人們,以生命血肉寫成的感人故事。這本書不僅是浸水營古道的故事,更是臺灣的故事。「浸水營古道:一條走過五百年的路」新書發表會4月15日下午2時在臺灣大學圖書館B1國際會議廳隆重登場,林務局局長李桃生、原住民族委員會副主委鍾興華、台灣大學副校長陳良基、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浦忠成、國內登山界代表、文史專家等出席參與,古道迷擠滿國際會議廳,反應熱烈。林務局表示,為了讓更多的讀者認識浸水營古道,即日起至4月底五南文化廣場將提供書迷利用網路以79折優惠價購買這本書。

 

歷經多年實地踏訪及調查,還原歷史的記憶

浸水營古道全長47公里,西起屏東縣枋寮鄉的水底寮,東至臺東縣大武鄉的加羅坂部落,為臺灣所有橫越中央山脈古道中,越嶺點最低、且使用時間最長的古道。浸水營古道曾被荒廢、遺忘了二十幾年,在南臺灣快速生長的植物掩蓋下,放眼一片茂密蔥蘢,幾乎要從臺灣的歷史舞臺消失了。直到民國81 年,楊南郡與南部登山老將林古松,帶著臺大登山社的學生們,展開清代南路多條古道的調查,並將調查的經過發表於報上,浸水營古道才重見天日。楊南郡表示,這一條道路的形成,可以推溯到五百年前,被稱為卑南王的卑南族總頭目,威震臺灣東部與南部各原住民族的時代。五百年來,卑南族、排灣族、荷蘭人、平埔族、漢人、日本人,利用這一條路探金、納貢、交易山產、訪親、山地探險、學術調查、移民、販牛、郵遞、傳教、行軍、赴任、爭戰、討伐、山地警備、巡視、健行、山訓,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發生在這裡。


(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林務局邀請讀者一起探訪生態及文史豐富的浸水營古道

農委會林務局表示,自民國91 年起全面推展全國步道系統建置工作,提供國人探索自然,體驗在地人文歷史之場域,浸水營國家步道是其中重要的成果之一。浸水營古道沿途仍留有許多古道遺跡,動植物生態資源豐富。近年來世界風行「故事行銷」,凡是有故事的背景的,小至一個馬卡龍,大至一個景點,都會受到關注、傳播而身價百倍。林務局曾委託楊南郡伉儷寫下「能高越嶺道穿越時空之旅」一書而深受歡迎,因此,再邀請他們依調查步道開鑿歷程及沿途史蹟,撰寫「浸水營古道:一條走過五百年的路」,該書以生動的歷史故事,鋪陳出浸水營古道的變遷,重現人與步道互動過程。

林務局表示,自94 年整修浸水營古道成為國家步道。雖然因為大漢林道的開闢,使得原本47 公里的古道,只剩下歸化門到崁頭營3公里、大漢山林道23.5K 到台東姑仔崙吊橋15.4 公里兩段步道,然而,因為步程輕鬆,反而成為更適合大眾健行的路線,目前全線暢通,歡迎大家前往體驗。該區域也是南台灣重要的植物地理區,生態豐富,特別是由步道入口至州廳界的路程,穿過「浸水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是台灣獼猴、山羌、穿山甲、藍腹鷴等野生動物活躍的天地,林務局提醒民眾在享受自然環境之美的同時,亦能減少活動對自然環境、野生動植物及其他使用者所造成的衝擊,一同維護台灣山林之美。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看完後我覺得...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