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訊】跟著節氣去旅行:親子共享自然的24個旅程

     

    書名:跟著節氣去旅行:
             親子共享自然的24個旅程

     作者:范欽慧

     出版社:遠流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04月16日

 

內容簡介

「我感受生命孕育的各種節奏,如同自然中的季節更迭,花開花落,緣起緣滅。我在不同的時間尺度中,去微觀生命的繁複與繽紛。在自然的氛圍與洗禮中,逐漸理解那所謂的二十四節氣,正是人生片刻的縮影。年復一年,我們在節氣中經歷著生命的高低起伏,重溫著生命的驚蟄與寒露,預演著生命的凋零與新生……」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榖雨
揮別冬藏的冷冽,蓄勢待發的新芽,如詩句般地直貫生命的核心。在光影交疊的春日樹林裡,我興奮地去探索這森林的本質……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相思樹之花,黃澄澄的有如小太陽。在甘霖與暖陽的邀請下,夏日的生命力,從土壤中層層被喚醒。弓背的山稜伏臥著美麗的夢境……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夏日不再駐足等候,我在樹下嗅到她離去的訊息。或許是剛割過的草地,在陽光的照射下散發著一種熱烘烘的香氣。但是我覺得那是秋天獨特的味道……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初冬煦陽的穿透下,有的時候什麼都不做,也會有好心情;有的時候只是隨意在步道上行走,也能展開一場有趣的探索。這是一個像風一樣自由的季節……

她是熱愛自然、長期關注環境議題的生態紀錄片導演,同時也是一個以自然為主題的廣播節目製作主持人,當她在準備懷孕,準備成為一個母親之前曾認真思索,孩子降臨的同時,會不會也將是她上山下海「探險」的終點呢?──結果不是!她最終選擇和先生做一對「不放棄在自然中玩耍」的父母,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同參與他們一年四時往山裡鑽、向海裡去,進入各種自然情境的歷程,而她則透過文字、攝影,甚至錄音,點點滴滴記錄下在大自然的陪伴下,孩子與她擁有的無數美好體驗。

於是,多年來全家一起身體力行,隨著節氣與時序的流轉,在台灣的山巔、海濱、林內、溪畔,甚至離島,留下大大小小的足跡、歡聲、笑影。最後更依著一年24個節氣,將這些旅行軌跡轉化成24篇動人的自然散文,連同攝影作品,帶我們從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領略台灣在不同時節的多樣面貌,也分享她與孩子──荳芽姊妹──怎樣優游於自然的脈動中,讓我們看到在雙親的引導與陪伴下,相差八歲的荳荳與芽芽在大自然中去看、去聽、去聞、去觸摸、去感受和嘗試的成長紀實。同時這也是24個親子自然旅行提案,每條旅行路線都能讓親子充分感知台灣節氣的脈動與氛圍。

 

作者簡介

范欽慧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學士、美國雪城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碩士。

現任國立教育廣播電台「自然筆記」製作主持人、國語日報科學版專欄作家、獨立影像工作者,並擔任自然生態攝影學會理事。

從小就是喜歡自然的孩子,卻在升學競爭環境下,切斷了這份對自然的孺慕之情。二十四歲去美國兩年,發現自己從來沒有真正認識台灣。

三十歲之後決定成為soho族,開始拿著錄音機與麥克風,上山下海記錄起土地的聲音。

三十四歲,第一次當媽,開始抱著孩子拍片,從聲音跨足到影像記錄。四十一歲,第二次當媽,開始認真思考母親與土地的生命意涵。

文字著作:《傾聽森林》(1999)、《與自然相遇的人》(2000)、《台灣生物曆》(2001)、《海洋行旅》(2006)、《跟著節氣去旅行》(2010)。

影片編導作品:《傷鳥天使》、《夢土》、《黑潮三部曲》(公視)、《台灣瑰寶──重回海洋》(公視)。

曾獲四座廣播金鐘獎、林榮三文學獎、陽明海運海洋文學獎、永續台灣報導獎、文建會地方文化紀錄影帶獎。入圍2006年卓越新聞廣播採訪報導獎、入圍2007年金鼎獎最佳科學圖書獎。

 

目錄

推薦序一 獻上我至深的禮讚 凌拂 
推薦序二 心地圖 楊茂秀 
推薦序三 自然節氣裡的鼓聲 陳木城 
自序  追尋生命的氣味 
【一月 小寒】台北烏來桶後越嶺古道  山中傳奇 
【一月 大寒】屏東恆春半島   奔馳在國境之南 
【二月 立春】新竹關西    赤足跑過鄉村小路 
【二月 雨水】台北市台大校園   最近的天堂 
【三月 驚蟄】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高山上找春天 
【三月 春分】台北新店獅仔頭山   大地野宴 
【四月 清明】新竹白蘭部落、鳥嘴山  迷霧中的童話森林 
【四月 榖雨】台東蘭嶼    飛魚之歌 
【五月 立夏】桃園大溪大艽芎古道   五月雪 
【五月 小滿】台北市南港山   山主人的家 
【六月 芒種】合歡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上雲端尋花 
【六月 夏至】台北土城彈藥庫   擁抱城市綠寶石 
【七月 小暑】宜蘭林美石磐、新寮、松羅步道 溪畔協奏曲 
【七月 大暑】花蓮赤柯山、瓦拉米、外海  山與海的擁抱 
【八月 立秋】澎湖望安    海角一樂園 
【八月 處暑】金門    金色童年 
【九月 白露】台北雙溪    在水一方 
【九月 秋分】台中武陵農場、思源埡口  粲然的秋日樂章 
【十月 寒露】南投惠蓀林場   分享秋實的滋味 
【十月 霜降】馬祖列島    拜訪傳奇之島 
【十一月 立冬】台北烏來信賢步道   漫步在溪畔 
【十一月 小雪】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自然學堂 
【十二月 大雪】屏東霧台、穎達農場  冬日的圖騰 
【十二月 冬至】高雄茂林多納村、茂林村  遷徙密碼 

【貼心小叮嚀】
如何讓孩子在自然中「解放」
如何降低探訪野地的風險
孕婦可以登山嗎
如何讓孩子不怕爬山
帶嬰兒登山要如何準備
如何在旅途中準備嬰兒食物

【分享多一點】
如何為孩子打造單車環島之旅
怎樣帶孩子去體驗稻米文化
怎麼帶孩子領略「環境美學」
如何分別扁柏與紅檜
如何依海拔高度來「閱讀森林」
飛魚真的會飛嗎
全球暖化對高山動植物有什麼影響
如何讓孩子了解關心環境
什麼是附生植物、著生植物、寄生植物
如何認識望安的綠蠵龜
什麼是孩子學習的「敏感期」
櫻花鉤吻鮭的身世
什麼時候最適合欣賞螢火蟲
如何帶孩子理解「戰爭」
如何「傾聽自然」
如何善用自然教育中心的資源
台灣原住民到底有幾族
怎麼帶孩子參與自然社團活動

節氣旅行地圖 
節氣旅行資訊索引 

 

追尋生命的氣味

我經常想起一個關於海龜的故事。

曾經有人為了增加海龜在野地的族群量,於是想等海龜媽媽產卵後,馬上把這些蛋帶回去人工孵化,然後直接送回海裡,以免去小海龜獨自爬回海洋的過程中,所要面臨的各種風險。然而這樣的想法很快就被揚棄了,因為專家發現,小海龜奮力爬回海洋的那段路程,除了要努力避開天敵,還必須努力地貼近並記住這片土地的「氣味」,這段記憶,將伴隨著牠三十多年在海洋的流浪與漂泊,等牠長大成熟必須孕育幼生時,將重回出生的那片沙灘,無論牠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引領牠回家的線索,正是曾經匍匐嗅過的土地氣息。

這是生命最初的氣味,來自土地,來自母親。

三十歲時,我開始想要去探索這樣的「氣味」。這才發現,我對所謂「土地的氣味」是如此的陌生,卻似乎又有強烈的依戀。於是我開始打開感官,去探究、去覺察。然而,這樣的追尋,在我成為一位母親之後,有了更豐富多元的層次。我感受生命孕育的各種節奏,如同自然中的季節更迭,花開花落,緣起緣滅。我在不同的時間尺度中,去微觀生命的繁複與繽紛。在自然的氛圍與洗禮中,逐漸理解那所謂的二十四節氣,正是人生片刻的縮影。年復一年,我們在節氣中經歷著生命的高低起伏,重溫著生命的驚蟄與寒露,預演著生命的凋零與新生。自然處處皆開示,我們少的就是一份悟性。然而,若是你把孩子帶到自然中成長,只要你浸濡地夠久,夠深刻,你會發現身處的任何一個時間點,都可以有無限地延伸。

這樣的敘述,或許太過抽象。但是想想,以節氣來分,一年不過是二十四個節氣,但是我在書中所寫的旅程,卻足足橫跨了十個年頭,主要是從一九九九年我剛開始懷孕,到二○○九年之間的故事,這段時間的我,歷經了兩次懷孕產女,拍了三部紀錄片,寫了四本書,哺乳期前後將近五年,日子經常忙得昏天黑地。比起傳統女性,我有更多的自由去實踐自己的意志,但是在母職的角色中,我很清楚自己是如何受惠於孩子所帶來的各種甜蜜負荷,儘管在體力上我絕對吃足苦頭,也沒有時間好好打理自己、跟朋友逛街聊天。但是也因為她們,我會願意更認真地善待自己的身體,過健康的生活,因為她們,我有更多的理由去嘗試各種挑戰,因為她們,我有更多的創意去完成更多的夢想。

這本書足足寫了兩年多,但是這樣的願望卻已經醞釀多年。對我而言,這本書所寫的絕不僅是親子的旅行日記,因為每個故事的背後,都包含著自我生命的追尋,自然萬物的對話。或許可以說這是一份自然教育理念的實踐吧,畢竟我從事了十幾年的自然教育,深刻體認到家庭親子教育與自然教育,對孩子人格所帶來的巨大影響,與其站在一邊放話,還不如起而力行,而我所能做的,就只是儘量多陪陪孩子,跟著她們一同去發現各種趣味與驚喜。經過十年的努力,我看到的是更貼心、更「容易說道理」的孩子。更重要的是,她們擁有一份「自在」。

所謂「自在」,正是來自於一個可以安頓的自己,一個可以撫平的心靈,我深信這是來自於大自然的啟蒙。而「自在」,也來自於了解。這本書其實就在串連起一個逐步「了解」的過程。從何開始,從何演繹,從何分歧、從何團聚……,在以節氣為背景的舞台上,我試圖構築了台灣的自然地景,隨著時間光影的穿梭,我跟牛牛、荳荳、芽芽,時而主角、時而配角,從個人的角度來看,我所串連的故事,對荳芽姊妹而言,可能算是一個生命的序曲,也算是我所能留給她們的「遺產」,她們將會在其中尋找到更多生命氣息的印記。種種故事在山林野地上演,我相信對大部分的讀者而言,我們只是一個身影,我們能在彼此共同的生命經驗中相互激盪,我期待那是一種更寬闊的鼓舞,讓更多的人,不必再懼怕帶嬰孩出門,也不必去擔憂那煩瑣的家當行李。因為,只要我們夠自在,孩子當然也會很自在。

這本書雖然以母親的角度來寫,但是父親的角色並不缺席。身為「荳芽」工廠的負責人,牛牛居功厥偉,卻總是躲在幕後默默支持。事實上,本書的照片大部分是出自於他的大作。我們家的老爸,每次出遊,不但要當車伕、還要在步道上當挑伕,從荳荳扛到芽芽,身上還得背上沉重的攝影器材。每次我在步道看到比較漂亮的昆蟲或小花時,只需動張嘴說:「爸爸拍」,就看到我們的一家之主,立刻操傢伙上陣,任務達成後,再非常得意地顯示傑作,獲得妻兒的滿堂喝采。當然,我也要趁機諂媚一下,真的感謝老天讓我遇到牛牛,因為世界上大概沒有幾個人,能忍受一個如此迷糊、經常突發奇想,卻又衝勁十足的老婆。

……最後我想把這本書獻給我的哥哥。在我寫書期間,哥哥罹患了癌症,卻非常堅強地走入這場生命的風暴。在這本書中也提到了我的童年,那裡有我跟哥哥共同的回憶,我們共享的生命「氣味」。我想告訴哥哥的是,艱困的「大寒」之後,充滿生命力的「立春」就在眼前。而我們將會一起見證著更多生命的奇蹟,並且要把這份美麗,繼續傳誦下去。(本文為節錄)

*本書書介由遠流出版社提供

 

我要買書

 

看完後我覺得...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