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台灣原住民與台灣黑熊的關係

活生生的存在於過去他們山區生活的歷史中,從小到大文化的底蘊裡就有黑熊的影子…

在我自己成長的過程中,認識泰迪熊或世界上其他的熊類真的比台灣黑熊早好多年,即使剛進玉山的頭幾年,工作中有園區防火宣導的業務,我們的手繪海報及宣導品中,其實都看見美國國家公園泰迪熊的影子,因為泰迪熊給台灣人的熟悉度遠遠超過台灣黑熊,直到現在還是會有比例很高的民眾,弄不清楚台灣有黑熊嗎?就算知道「有熊」,相關知識也常常顯得荒腔走板,不過我不會認為是一般民眾的問題。

台灣黑熊真的離一般人的生活好遠,即使台灣是一個這麼小的島,給你一天的時間,幾乎可以從台灣的北端跑到國境之南。去年還有一群大學生在24小時環島一周,除了幾個著名的景點和必吃的美食外,他們的台灣印象沒有含括黑熊,因為他們從來都沒見過。這也難怪。在升學主義掛帥的台灣,大部分的孩子連動物園都快沒空去,且就算去動物園,大概焦點也都在團團、圓圓這兩隻熊貓身上。時間軸再拉遠些,十年前的動物明星也是無尾熊和國王企鵝這些外國朋友,而最近較夯的,就是高雄壽山動物園的白老虎了。南來北往旅遊的人口,除了典型的老街、廟會、什麼祭等慶典和台北大都市的101外,即使山地面積占了台灣總土地2/3強,但民眾對於山還是很少深入了解。那是因為很少有人告訴過他們有關這塊土地真實的故事及與熊的種種連結!

近年地球暖化、氣候變遷的議題,引發世人及國人的關注,北極熊再度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但似乎跟台灣黑熊一點關係也沒有。

來到山區,我們呼吸著是和黑熊一樣的新鮮空氣、和熊一樣踏著台灣這片土地,大概百分之99的人都不會想到吧!因為在漢人文化的過往中,沒有屬於熊的這一面,不僅對熊,其實對台灣許多本土動物也都沒有概念,向來號稱山中的精靈或靈魂的台灣黑熊,當山林沒有牠們的時候,能真正感覺到山的寂寞,也只有山區活躍的原住民吧!?

因為在許多原住民的狩獵傳統裡,對於黑熊的感情是十分複雜且曖昧。筆者田野訪查中,泰雅族、太魯閣族、布農族等都有禁獵黑熊的習俗或禁忌。他們認為黑熊的習性像人一樣,殺死一隻熊就像殺人一樣,或者將熊象徵化,所以殺熊可能會招致詛咒,如疾病、死亡或農作欠收等。因此,早期的原住民獵人多半不會刻意捕捉黑熊。反之,也由於人們認為黑熊體大又凶猛,所以獵熊亦常被視為是英雄的象徵。

以台灣布農族人為例;他們生活中有熊、文化中有熊、禁忌中有熊、教誨中有熊…,因為配著熊肉曾讓他們將屋內四溢滿出屋外的小米吃完,於是東埔地區的布農人到現在都還認為黑熊是貧窮的象徵…原因是熊肉太好吃了會讓人變窮。在更早的遠古時代;黑熊還曾經教過他們如何分食獵物,部落裡迄今仍流傳著「熊智者」的智慧,時至今日還有許多部落族人相信「熊」教授切割豬肉分食的禁忌。就筆者訪查資料中,布農獵過熊的獵人還必需會唱『熊之歌』,這首歌沒有歌詞,主要是吟唱一些音調,音調中會模仿熊的呻吟,而獵人唱歌的目的,就是要安慰熊的靈魂及避免詛咒。由此可見台灣的原住民朋友生活的經驗中處處充滿自然的元素,所以未來在保育台灣黑熊這場奮鬥中,的確是不能缺席的要角!

保育黑熊不能只是口號,或僅僅只能透過遠端操作的環教議題,誰在山林中與熊共舞、「人」與「熊」過的好不好?可不可以繼續存活下去?誰可以通報?誰可以第一時機告訴研究團隊或政府相關單位,那裡有熊?誰可以不要在熊出沒的地方放置陷阱?誰可以將熊的故事說的活靈活現動聽不已?誰可以真正落實在地的黑熊保育?好像有許多問題好多答案,但筆者認為許多答案可以簡約成一個答案,保育黑熊當然需要許多人的力量,但我們也知道誰最靠近核心,誰是真正有力量的人,居住在「有熊國度」周邊的原民朋友,他們對熊的感情是否還一如往昔?有著尊敬?有著恐懼?但面對大自然不是都應該懷抱著敬畏之心,因為他們對熊的敬畏,也讓熊曾跟他們和平共處了數千年。

原住民經營自然傳統文化的力量是不是最重要的保育力量!?面臨現在這個階段是我們需要好好思考的時刻,釜底抽薪的辦法,是不是努力協助並輔導讓了解、讓有能力、讓必要的人直接參與保護的行動,這是解決事情的方法,這是保護黑熊的良藥!相信這也是維持台灣山林及環境美好的良策!從保護黑熊開始,相信還有機會可讓我們一起跟動物們學習…

原文出處

*欲瞭解更多相關資訊請連結「台灣黑熊保育研究網

 

系列文章

相關文章

 

看完後我覺得...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