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萬榮林道上七彩湖:萬榮林道

  • 阿棟
  • 16,596次點閱

在我還未開始爬山時,就聽聞許多朋友曾坐著車一路直抵七彩湖畔。不走一步路,就能到達一座美如其名的高山湖泊,聽著讓人十分豔羨。那是「丹大林道」還能通行的年代,七彩湖雖然藏在深山裡,但只要願意,似乎任何人都能一親芳澤。

可是2004年7月的「敏督利」改變了這一切,颱風造成的「七二水災」將丹大林道的起點「孫海橋」沖毀了。為了使當地已遭破壞的生態得以恢復,政府宣布不再重建孫海橋,而且開始管制丹大林道的人員出入。從此,從西部往七彩湖的路變得迢遠難行,而東部的萬榮林道,似乎成了唯一選擇。

 

亟盼萬榮的魯巴斯

萬榮林道的起點在花蓮萬榮鄉的萬榮村。百餘年前,這裡是阿美族的住居地,他們以這裡多「緩坡地」名之為「馬里勿(Mari`od) 」。後來遷入的太魯閣族人則因這裡「草長,適合狩獵」,而稱之為「魯巴斯(Rubas)」。

這片盡是「魯巴斯」的「馬里勿」,遲至日治時期才形成村落。1914年太魯閣戰役後,日本人為了管理戰敗的Truku族,於是分別在1918及1931年,兩次強制將原本住居於立霧溪、木瓜溪流域深處的Mkhiyang(馬黑洋)、Qlapaw(喀來寶)、Slaugu qhuni(神木西荖卡)及Mkslaq等四個Truku部落遷移至此,並將這個新移民村命名為「森坂」,日文名「morisaka」,直譯作「摩里沙卡」。

佐久間山。

日治時期為了紀念第五任總督,也是太魯閣戰役的主事者佐久間左馬太而命名

饅頭山。太魯閣戰役的重要據點,日軍曾在山頭上架設山炮,

射程涵蓋太魯閣族許多部落,導致太魯閣族無力抵抗。

雲海深處是太魯族的白楊、西寶等舊社所在。

如今藏在山深處裡的,也只剩無盡的白雲了。

 

但現在談到「摩里沙卡」,許多人想到的卻可能是村落附近的「林田山」及「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因為早在西元1918年日本人即在村落北邊的知亞干溪(今壽豐溪)南岸開採木材,那片山林即所謂的「林田山林區」。到了1930年代末期,新成立的「台灣興業株式會社」更是以村落旁的「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做基地,開始往萬里橋溪上游砍伐木材,用來生產造紙用的紙漿。

國府接手後,林區轉交中興紙業等公司經營,並於1960年代迎來另一個伐木的高峰。那時,林區裡有公共食堂、浴室、製材廠、火車站、消防隊、文化工作隊,以及許多日式的員工宿舍,這些古早味盎然的房舍及設施,如今大致都保留了下來,成了萬榮村旁的「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繼續以「摩里沙卡」的名稱,用觀光來延續昔日的榮景。

相較於「摩里沙卡」的熱鬧,光復後改名「萬榮」的村落就顯得清寂。我們在夜裡進入村落,為了尋訪夜宿紮營的地方在村裡小繞了一會兒,隱約可以感受到村中街道的整齊方正,確然是日人規劃的移民村格局。街兩旁的平房鮮見部落的裝飾,似乎歷經了多次遷徙,讓歷史鮮少在此沈澱。不同於摩里沙卡隨處可見的古早味,萬榮似乎少了太魯閣部落的生活味。

或許是我們來得晚了,許多東西因此看不見吧。聽說這裡仍有些太魯閣的編織及古調、樂舞,甚至新蓋的建築也緣飾以彩虹的邊,欲以呼應祖先的彩虹橋信仰,……面對年輕人的離去,部落的向晚,萬榮似乎也想抓住些旁鄰的觀光餘熱。

那晚,我們紮營在村裡集會所的司令台上,喝著啤酒聊天聊到很晚,在靜寂的村裡顯得十分突兀。但警車幾度走過,村民三兩經過,都不曾有一絲的干涉及問候,可能他們覺得,與其讓部落蕭寂淒清,或許多些這樣外來的熱鬧也好。

又聽說,一些自覺的「萬榮村」民,開始以「魯巴斯部落」自稱。我衷心期盼去摩里沙卡的朋友,也能抽空到一旁的魯巴斯走走,讓部落得以「萬象更新,榮光照耀」,不負其「萬榮」之名。

 

一條林道,各自表述

清晨近五時許,我們的車駛過萬榮的平交道時,阿億指著路旁一個台16線「141」公里的標誌問我:「你知道『29』公里在哪裡嗎?」我知道往此前行就是萬榮林道,林道長不過47公里餘,這個「141」太不合理,「29」在哪兒?實在是「莫宰羊」。當阿億公布答案是「南投地利」時,我的下巴差點沒掉下來。原來這條「台16」和隔鄰的「台14(能高越嶺)」一樣,都是規劃要翻越中央山脈的橫貫道路啊。

回來翻看地圖,發現台16的起點確實在西部的南投名間(0.000k),經集集(6.881k)、水里(15.355k)、地利(29.476k)到孫海橋(40.791k),是目前保持通車狀態的西段。從孫海橋開始,經七彩湖到萬榮林道的終點情人橋,是中間未通車的路段。而規劃中的東段,則是沿萬榮林道東下,經林田山(140.168k )到終點鳳林鎮的長橋里(142.410k),而東段目前計里程通車的路段,實際只有萬榮到鳳林的141、142公里。阿億這一問,提醒了我萬榮林道原來還是台16線的前世。但要說是前世,當然還得台16線生得出來才算,但目前來看,它終究只能是規劃。

五點多,四周還烏漆嗎黑,舖上白水泥的路面越發顯得慘白,而路兩旁遍植的檳榔樹,就像想消滅這一路慘白的婆娑鬼影,黑魖魖地嚇人。林道的初始,更像條高級產業道路,產道旁的僻靜處,甚至還有間賣檳榔、阿比的小雜貨店,讓氣氛更加詭異。原來那附近有個明利上部落,居民原本住在山下,但為了一次嚴重的瘟疫才避居山上來。對他們來說,林道像是和山下聯繫的生命線。

林道再上,過了9k檢查哨和12.5k的土地公廟後,路面開始顛簸起來,蜿蜒的山徑和著下方萬里橋溪的曲度而擺盪,時見溪谷裡的白雲幽然升起。溪對過的西林林道群山水墨黛青,近旁的山林像浸在水裡似地一派水色鉛青。聽阿億說,這一帶終年都是如此的霧氣滂薄,這也解釋了徑兩旁的植物為什麼會如此的青綠,而且還不少蘭科植物綻放其間。「有點思源(埡口)的感覺,但開得花卻不太一樣」。憑著車窗一路賞綠觀花,甚是怡然。對喜歡生態的人而言,這是條尋芳的私家祕徑。

也在觀花賞綠時,發現綠叢間不時出現台電保線路的入口標示牌,原來林道還是台電的保線路。根據資料,東部地區用電的最大負載量為54萬瓩,但當地的發電量卻僅有15萬瓩,不足的電量需從西部架設電塔送電過來。其中一條「西電東運」的「三四五KV新東西輸電線路」,即是由水里經丹大林道翻過中央山脈,然後走萬榮林道過來,全長72.4公里,沿途共架設196座鐵塔,在花蓮這端有71座。這些電塔平日需要保修,台電東部的保修人員走的就是萬榮這道,這也解釋了台電現在為何要出錢出力地維護林道的暢通。

在22k附近,阿億說下方溪谷有一西寶水力電廠的規劃。回來查資料,發現在阿億當年來林道做調查的年代,這裡的確規劃要建一座西寶電廠。當年的規劃是要從隔鄰的馬太鞍溪越域引水過來,建一座年發電量2.8億度的電廠,但是因為馬太鞍地區居民的強力反對而胎死腹中。

但在反對聲中,台電仍堅持萬里橋溪的水力發電計畫,於2010年取消爭議較大的越域引水部分,改提「萬里水力發電計畫」。計畫中的電廠改名「萬里電廠」,預計仍在22k這附近建6~13公尺高的水壩,發電量縮減至1.6億度,但工程費用卻是僅比原計畫少6億的108億。這計畫在這一兩年引起萬榮、鳳林兩地人民極大的反彈,他們以電廠效能有限、林道地質破碎做抗爭的理由反對興建,而台電則以東部需要開發自主電源,及水力發電節能減碳為由堅持開發。

走一趟林道,深深覺得地方居民的反對有理。因為這條萬榮林道的地質真的十分破碎,這破碎無庸專業的評判,僅憑目視即可深刻感受,林道近年每雨必坍的紀錄更是佐證。而且萬里電廠的發電效能實在太有限了,也似乎沒有非建不可的理由。台電以節能減碳為由,看似環保,但建水庫對當地環境、水文的傷害,卻可能更加不環保。山谷青青,希望將來不要有座死灰的水泥塊猙獰其中。希望不要。

林道再上,大約過了25k左右,陸續看到了幾座當年興建「三四五KV新東西輸電線路」留下的工寮。這些工寮嚴格說在工程完畢後即應拆除,還給林道本來的面目,但施工的包商偷懶取巧,台電又疏於監督,以致於除了新近拆除的25k工寮外,其餘的似都還留存著,成為山友們夜車上山時的方便住所,從此一路上行,都不少見。

林道再上,在32k遇上一大型礦場,雨天遭大貨卡壓壞的路,顯得分外難行。萬榮林道沿線有石灰岩、蛇紋石等礦石蘊藏。其中石灰石可作水泥、石材,蛇紋石可供煉鋼、石材之用,都屬有利可圖的礦石,所以有廠商在此開發採礦。對這些礦石廠商而言,萬榮林道是他們的生財之路。

 

還給自然的林道

清晨7時半,坐了約2.5小時的車,在林道34k的斷橋處開始步行。

萬榮林道的螞蝗兄弟非常有名,為此我們每人都加上綁腿,並噴上防蚊藥劑預防。但幸喜林道剛有人除草開過路,兩三公尺寬的路徑,讓螞蝗兄弟們完全搭不上「順風車」,只能望路興歎。

林道36k有處大崩塌,路基完全坍壞足有20公左右。且這裡的岩質堅硬,崩塌處因此呈90度的大崩壁,除了高繞,別無他法。由於走的人多,高繞的路徑也甚分明,從1、20公尺高的地方垂下繩索,雖然爬得無奈,但卻有驚無險。

(36k高繞上行)

(36k高繞,過最高點下行)

 

過了36k崩壁,這裡岩質堅硬,林道往硬岩裡硬鑿開,很可見當年工程的不易,走來很有錐麓古道的fu。行在開闊的林道,展望對面西林林道的群山,胸襟分外開敞,讓人高興的直呼「不虛此行」。

(展望西林林道)

 

行至37k處,一片陽光正好砸下來,望著同伴們的背景,我想到的是那山、那雲,以及那些無比可愛的山行者。

至38k,有一廢棄工寮,這應該是伐木時期的遺物,因為工寮全以檜木構成,和後期台電以鐵皮鋼架搭構的不相類。

38k往前,有幾處有踏跡、可以踩踏行過的小崩塌。相較於可一路疾行的平坦林道,小崩塌就像樂章裡的幾處休止符,讓人可稍放鬆、甚至稍停腳步。

行過了36k大崩塌後,除了幾處小崩塌,林道大抵保持良好,寬闊的路面適於行走。當然,也適於隨處歇息。

在39k處,上方有個極美的小瀑,讓人不禁暗叫聲好。但瀑布下有向塊源侵蝕的崩塌地,需要小心穿行。

40k左右,林道上發現一山羊骨骸。過了34k的斷橋處,實際已進入「丹大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的地界,這個野生動物保育區涵蓋了南投東側及花蓮西側的山區,包含了林務局丹大、巒大、濁水溪、木瓜山、林田山等林區,希望和相毗鄰的玉山、太魯閣國家公園,以及南側的玉里野生動物保護區,共同構築起「中央山脈生態廊道」。

據林務局委託師大所做的生態調查報告,這裡有台灣黑熊、帝雉、台灣藍鵲、菊池氏龜殼花、石虎等珍稀的物種,還有四照花、黃花著生杜鵑、台灣喜普鞋蘭、俄氏草、台灣蝴蝶木、台灣粗榧等稀有植物,是塊生態極為豐富的地域。

十點半左右,我們行至42k,到了被暱稱為「阿道別墅」的台電舊工寮,在這裡午餐歇息。別墅分兩層、很寬敞,且有活水源,可算是三星以上的高級山屋。

餐後,再往前行,一路林道好走,且帶些下坡的趨勢。再走約1小時,至46k的「九族山莊」,也是台電當年未拆除的工寮。工寮如今仍堪避風雨,但無水源,取水要前行1公里至情人吊橋附近。據說今年的二二八假期,有百餘人走萬榮林道上七彩湖,前方的高登工作站睡不下,便有些人住在這裡。

走過「九族山莊」,47k的林道將近終點。九族前方不遠,有通往高登工作站的大型索道遺跡。過此不遠,往左側下溪谷的岔路行去,不久即到林道的終點──情人吊橋。

情人吊橋,不知何以名之。但我想一般情人狼狽地行到此,大概只會落得翻臉分手的下場吧。但情人吊橋上的風景實在美,一溜瀑布從對面山壁上悄無聲的滑下,四野是無盡的綠,以及群山的呵護臂繞,下方還有條清溪潄石輕緩遠行……這風景,恐怕又會讓剛分手的情人,不自覺地又手牽手依偎在一起了吧。

我特別愛吊橋上四周蒼綠的樹林子,猶如樹海在群山的懷抱裡輕輕地起伏著,像是月光下低語的輕浪,在午後清淡的陽光下,在橋上空寂的靜謐裡,你可以、看到、聽到他們在低首呢喃著。

走過了林道,遇見了深林。這片美麗的林,彷彿替林道畫下了一個美好句點。

 

原文出處

看完後我覺得...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