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教育】山野教育推廣成果記者會

《106-107年度山野教育推廣成果發表記者會》18日在教育部中央聯合辦公大樓舉行成果發表會,本計畫由教育部體育署主辦、國立師範大學承辦;成果由山野教育推廣學校代表、優良教材教案得獎教師、在山野教育中成長的學生們聚在一塊兒,共同分享這份得來不易的感動,並針對教材教案的甄選,頒發「課程設計方案」共計優選1件、佳作4件;「教學活動設計」佳作5件;「影音成果、微電影或紀錄片」優選1件、佳作4件等獎項,以勉勵這些默默付出的種子教師。



此外,本次分享還會播映了三部山野教育成果的影片,一起來好好來觀賞吧!
I. 爬山的一百種理由

這部影片由彰化市中山國小師生一起完成,有的學生爬山是為了減肥,而也有學生在過程中體會到團結的力量,「大家走的是一直線,沒有漏掉任何一個人。」此外,老師也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學生們擁有「自己增長自己、自己強壯自己」的能力。


II. 臺東桃源國小 《探尋美奈田》


這部微電影是教案中唯一獲得優選的作品,由臺東縣桃源國小帶著布農族的學生回老部落傳統領域登山與文化尋根的故事。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晚上,聽著部落長老講故事。我們曾聽過很多關於祖先的傳說,例如射日傳說、人蛇大戰...等傳奇故事,但是這次來到郡大山才是第一次在發源地。」其中一位布農族學生在台上分享親眼見證發源地喜悅。

Ibu(邱淑娟)老師說,由於本活動名額有限,想參加的小朋友都必須透過徵選而上,除了須事先自己上網查資料寫計畫書徵選,平時還要體能訓練。老師也會參考學生在不同課之間的積極程度;因為要爬山,不是只有良好的體能,積極面對困難的態度更是重要。

桃源國小的山野教育推廣,不只讓孩子透過登山來培養良好的品格,同時也傳承了原住民與大自然萬物共生的山林守護精神!


III. 山映。山印

本片由宜蘭縣的龍潭國小師生主演,呈現孩子們對於山的印象,很遠、很辛苦、也很危險,但山上又有很多好玩的事情,因此願意為此不間斷的體能訓練。而實際上山後,山裡的營地的生活,以及山林裡所見的遼闊風景都令人震撼。然而,整個計畫中,最美的風景或許不是在山裡,而是在孩子們堅定的眼神裡。


山讓我們更強壯-新竹市大湖國小、台南市左鎮國中、台東縣桃源國小學生分享

「同樣的包包,四年級的時候我背起來像是20公斤,現在則像是0公斤!」
你沒聽錯,這可不是什麼輕量化技能,而是來自大湖國小的學生在台上分享透過爬山,而因此壯大自己的貼身感受。這群孩子們透過登山所增強的部分,當然不只是體能...


    「毅力很重要,因為如果沒有毅力的話,你連山頂都看不到。」這句富有哲理的話,則是出自左鎮國中學生的真實體悟。
     台南市左鎮國中是典型的偏鄉小學校,起初,校長蔡宜興提到推展山野教育是為了要讓學生運動減重,也讓學生學習如何克服阻礙、自我突破,後來發現學生們除了身體更加強壯之外,也學會如何空拍機記錄登山歷程與自己的土地,最重要的是養成了自我管理以及與團隊合作的態度。

小朋友邀請體育署王副署長一起爬山

     在成果會中,來自新竹市大湖國小、台南市左鎮國中、台東縣桃源國小的代表學生,透過在登山過程中使用到的裝備來傳遞所學習到的精神,並將這些登山裝備送給山野教育推廣計畫的主辦單位-教育部體育署,成果發表會當天由王副署長代表收下這三樣珍貴的禮物,分別為象徵「承擔責任」的登山背包、「支撐與相互倚靠」的登山杖,以及象徵著「認同、榮譽感與歸屬感」的頭巾。

    教育部體育署王副署長也回贈登山小禮物,依序是:打火機、登山繩(普魯士繩),以及瑞士刀,分別象徵著高尚 的品德、團結的力量,以及解決問題的自信。


山野教育推廣多年有成

    教育部自從101年起推動「山野教育推廣實施計畫」,幾年下來,不僅已有超過2000人次的教師參加過「山野教育師資研習」課程,許多學校帶學生藉著登山,讓他們從小就喜歡山林、喜歡運動並且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更有不少學校因為這些課程,翻轉了教室與課程而成為帶動學校整體發展的動力火車。

     體育署106-107年的推廣成果中,在種子學校部分從104-105年獲得補助的33間國民中小學,在106年對於全國高中小學的補助,擴增為88所學校,區分為策略聯盟、優質課程、一次性體驗等三類的補助,希望能加深、加廣各學校推展山野教育的實況。

     而在山野教育種子教師培訓方面,106-107年共有540人次參與種子教師培訓,共培訓了343位不同階段別的種子教師,自101年度迄今亦已經累積1,048位教師參加過山野教育的初階與進階培訓課程,逐漸養成引領學生上山學習的能力。


幕後功臣不為人知的艱辛

帶著孩子們走入山林的是學校的老師,那麼帶著老師們開始接觸登山、學習在山林裡生活的人,又是誰呢?

答案就是山野推廣教育的專案工作團隊!

    由於山野教育推廣計畫為全台計畫,工作團隊負責人常需要南征北討,這一年度的計畫中五六十天是在外面出差,這對已經有家庭的人來說,無疑是犧牲帶著自己孩子去爬山的時間,來成就更多孩子的成長歷程。
    此外,工作團隊除了需要積極為老師與學校爭取足夠的資源以推動山野教育,例如:教師培訓、裝備採購與指引,還得要扮演政府單位與一線教師之間的溝通橋樑,這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或許你會好奇,如此艱辛,那麼支撐他們堅持下去的驅動力為何呢?

「只要看著充滿熱忱和想法的老師、看著學生們的改變,就是我們一直做下去的驅動力了!」一線工作人員這樣說。

而計劃負責人陶楷鈞則分享著令他感動的一刻...
「去年有一次跟新加入的補助學校開會,有兩位曾經參加山野研習的老師,一看到我就很興奮地打招呼說:『小陶,我們學校終於可以開始山野課程了唷!』

    當下的我超激動的,因為這個課程並不是上級機關要求大家去做,而是老師自己願意,才有機會促成,所以看到以前來參加過研習營的老師將所學的經驗帶回學校,使它開花結果的時候,也是很激動。

     正是這些一點一滴的互動,加起來變成繼續前進的動力。若是要我描述這份工作的狀態,就是『命苦心不苦』吧,哈哈!」

     工作團隊成員本身都熱愛爬山,卻選擇在精進自身技能之餘,犧牲單純上山享受山野之美的時間,花心思將自身的經驗與技能分享給老師們,包含從裝備的認識、教師訓練的規劃,到登山經驗的傳承。
     最令人感動的是,這些不為人知的汗水與淚水,不但沒有澆熄他們的熱情,反而因為團隊成員之間互相打氣、扶持,情誼一年比一年更加堅定。若是山野教育的老師們是撒下一粒種子,那麽這些幕後功臣便是土壤、陽光,與水!


台灣未來的種子

    台灣的未來就在這些孩子身上。看著他們的成長,彷彿也可能看見未來無限希望,就像是一粒種子從土壤開始灌溉、發芽,到最後可以預期地長成一片孕育更多生命的森林!

    假如下回在山裡遇到一群背著大背包的孩子們,除了跟他們說聲加油,也請不吝嗇地給予這些未來種子們一個肯定的眼神吧!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