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札年工作站小旅行

  • peellden
  • 6,826次點閱

年末花蓮小旅行
在地頭蛇的引領下,來到花蓮市的水源區:美崙溪上游的砂婆礑
先在水源派出所登記入山,才能過入口的閘門
繼續車行通過一條支流,停在林道旁的空地 

美崙溪,林道底部有個大空地可停車,夏季時好像是玩水勝地的樣子  

前往札年工作站遺址、嵐山的登山口在林道旁,認明路標,開始囉  

冬季時東台灣難得的晴空
前方是砂婆礑山吧
以前去過,可惜沒有登頂
從此留下了花蓮的郊山也好可怕的印象 

雜木林中接連陡上,並不輕鬆喔,還好路跡是挺清楚的

青剛櫟的多彩落葉 

山腰上出現水渠設施
接著更跑出了一條水泥管道
這些好像是以前的水源地取水設備,跟山上的舊林場沒關係。 

留存的引水道,成了姑婆芋樂園 

狹窄小徑,山坡滿陡的,雖然植被茂密,一不小心失足滾下去大概就很難再爬上來了 

冬之淺山,沒有什麼蕭瑟氛圍 

只靠細細的繩索強攻等高線直上還真是要很小心,尤其是地上的泥土碎石並不穩定 

背後是加禮宛山,一脈連到嵐山(2033m) 

被監視著

加禮宛山像一堵牆

砂婆礑山,1120m,好難爬...不想再去一次

漸漸能夠在林隙間看見花蓮平原的市鎮

整條路植被都很茂密,展望點不多,稍微得見美崙溪的景觀  

旁邊發現鐵絲圈布置成的陷阱
有小動物經過就會被拉緊的鐵絲困住,簡單但很有效

因為看到這個陷阱才發現這邊是一條獸徑
這些獵人的眼力還真是很強

目標所在的札年工作站遺址,海拔大約在760m
起點的美崙溪畔林道則是約120m
落差不算多,主要難度還是在於山坡很陡 

稜線轉折處貼地鑽出一條粗鋼纜
雖然已因年代久遠而生鏽,上頭的流籠頭也已經倒塌
但這條鋼纜還是很頑固地橫在這裡,不太容易撼動 

鋼纜出現,表示接近昔日山頭上的流籠,路徑也趨於平緩 

接著又開始陡升 

巧遇山上的神人正要下山 

揹著好多行囊,悠遊於嵐山的林野之中,不過也清出了很大一包垃圾

跟著一隻憨憨小黑狗

合照後各自前行

連續的上升陡坡,周遭是美麗的森林,令人忘卻路況艱險,其實這段碎石坡還挺難走,也滿危險的 

花東山區的變質岩雖然堅硬但質脆易碎
岩石碎塊富含雲母石英
山徑鋪滿的都是這種東西,整路銀光閃亮

...也因此站上去很不穩
而且又很陡 

長草邊坡 

小山崖 

更高的美崙溪平原展望

砂婆礑山,距離花蓮平原很近;從花蓮車站一出來看到的就是它,花東的地勢真是很壯觀 

接著山徑又趨平易,地上出現兩個大窟窿,是昔日的流籠捲揚機遺址,兩個大坑應該是立著盤車 

這個小山頭是流籠頭的所在位置。
木材從嵐山山上運到半山腰,轉搭軌道車,在此再轉搭索道運下山
山下是「水源村索道頭」,這邊則是個中繼站
手指的地方就是鐵軌
循著草叢中的鐵軌來到空地 

地上殘留著流籠的滑輪掛架,流籠頭架應該已經傾倒;在附近找了一會兒,沒看到  

附近有一段綁著滑輪的木材,可能是最後沒能運下山才遺留在這兒的 

寬敞的大路
是五分車鐵道的遺跡
山上的鐵路系統使用半軌距(762mm),是標準軌(1435mm)的約一半,所以稱「五分車」
和大家比較熟知的台灣糖業鐵路或花東的產業鐵路相同 

離開中繼站 

空地旁有個儲水的大釜 

滿地碎蝸牛殼,好像是烤過的?

沿著舊鐵路平坦的路跡,來到另一座捲揚機旁

這是流籠的動力裝置,靠著它才能把木材或纜車牽捲上來
只是放在這裡有點奇怪;應該在流籠頭附近才對吧
還是說其實附近真的有流籠頭支架呢

鐵路從剛才另一座捲揚機過來到這裡,這台應該是接續到上面的札年工作站
而剛才另一座是到山下水源村;兩部中間有一小段鐵路接駁
嵐山森鐵這段應該是這樣配置的吧;資料不好找。 

半地下的盤車空間,被雜草覆蓋住了

長出紅菇菇

一段陡峭山路往上

接著就來到的昔日的札年工作站,兩條鐵軌迎客 

出現了,遺留的機關車

旁邊的小階梯,底下是已經倒塌的札年工作站房舍,植被侵襲

沿著鐵軌到底有一座高聳水泥台,上面還遺留著這處流籠頭的捲揚機

鏘鏘,這一側是柴油引擎與冷卻器,另一側是大轉盤 

這個大輪軸是捲鋼纜用的 

中間是操作席,座位已經不見了,小心站進去,還有變速器排檔與手煞車;就跟手排車一樣嘛 

這應該是離合器吧,中間用萬向接頭跟引擎連接

三菱重工製作

捲揚鋼纜機構的巨大齒輪

這段索道從剛才下面經過的第二座流籠頭接過來
地勢平坦,有座不小的腹地,除了索道間中繼的鐵軌,也建置了「札年工作站」,
包含工寮、辦公室、調度場等設施
是太魯閣林場嵐山森林鐵路的一部分。

這個林場於1942年太平洋戰爭期間規劃
(開發區位於當時的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內,可見戰爭情勢險峻,開發孔急)
在國民黨政府統治台灣之後、由林務局接管,才開始大量產出
採用了和阿里山森鐵不同的索道系統,運輸效率更佳,成本也更低 ,也更適合東部陡峭的地形
由水源地太昌到嵐山南峰的嵐山工作站,設置三段索道;1956年改線完工
第一段索道從札年通往砂婆礑水源地;就是我們爬上來的這段
札年之後有段長1.68公里的鐵路,連接第二索道
第二索道的索道發射站位於嵐山南峰稜線上,沒有鐵路中繼,直接連通第三索道
第三索道發射站位於七腳川山與嵐山南峰稜線上,後方接續5.4公里的鐵道,
通往深山之中的嵐山工作站。

這三段索道長度分別是1560m、1600m、1400m,
最長的第二索道當年還是「東亞第一長索」。
壯觀的索道連接山上的鐵路系統,成為林場的運輸動脈
在1989年作業結束之前,無數太魯閣深山之中的珍貴林木被砍伐、沿著這條路線輸出
成就了台灣經濟奇蹟
也毀了帕托魯山、立霧主山山區的高山森林

嵐山林場1989年停工,人員直接撤出
重型器物大多仍留在山上,風吹雨打30載
即使是堅固的機關車、牢靠的流籠支架,也如人煙散去的繁華聚落一樣
在風雨光陰中逐漸消磨,回歸塵土 

五分車車頭,看看綠意盎然駕駛室

KATO Works,日本加藤製作所出品的機關車,(當年不知道是怎麼運上來的;也坐索道嗎?) 

柴油機關車的傳動鍊條

往裡頭走,有一個完整的水泥小屋,這是林務局後來為了山林巡查工作而蓋的小工寮 

登山客也可以借住吧

旁邊有遺留的引擎、儲水容器,這水不敢用 

雜物堆置區,還有好多鐵軌也丟在這兒

在工寮放好背包,回來繼續觀察機關車,
其實裡面還有第二台機關車,不過外頭另一台保存狀況比較好
For now 

不可辨識的儀表板

現場植被茂密,大概能看出平坦的地勢,但實在很難想像工作站當年的樣子,旁邊這一堵駁坎十分可疑 

原來是被蕨類蓋住的台車,
稍微清理一下植被,發現是兩部台車疊在一起,
不曉得當時人員離開前為什麼要這樣做 

走入流籠頭引擎下的樹林,聞得到檜木氣味,發現鋼索下的流籠頭支架

據說是2004年龍王颱風期間倒塌,只能從粗壯的木構殘骸來想像當年的壯觀樣子。 

回來看辦公室遺址,整棟屋舍都倒塌扁掉了,荒草阻擋,無法接近 

辦公室前通往鐵軌區的小階梯,地上不時出現酒瓶、碗盤等生活器具  

沿著鐵軌來到林務局小屋

後面擺著另一部機關車,保存狀態似乎比較差 

這邊有屋舍殘留的支架

滿地蕨葉密集生長,殘存的鐵軌與枕木留下了突兀的空缺 

發現台車輪軸

另一棟扁掉的屋舍

再往後可通往嵐山、嵐山工作站,那是要五、六日的艱困行程,我們今天來這裡看看就好 

植物很愛它

另一側看起來只剩架子了

裡頭的齒輪機械

操作桿們

這不曉得是什麼,化油器?也一副綠意盎然貌  

鏽蝕鋼板,披薜荔戴蔦蘿

不再清晰的駕駛窗

挑選林間展望點,可見砂婆礑山、花蓮平原 

傍著高山深海的花蓮,外海貨船遊走

流經花蓮市區南部的吉安溪

遠處木瓜溪隔著海岸山脈的起點,月眉山
那邊就是另一個板塊了,好奇幻。
順便一提,那是「菲律賓海」板塊,不是「菲律賓」海板塊。 

分享食物、休息,臨走前再來巡巡看有沒有漏掉什麼

落葉堆中以保護色隱身的礙子棄件

三洋酒瓶

這好像是流籠掛架什麼的吧,頃倒著不知原貌如何 

合照作結

離開札年工作站
話說回來為什麼叫「札年」呢?
附近有一座年禮山,日文漢字做「年礼」
應該是當年地圖抄錄錯誤,加上左讀右讀順序混淆了吧

那年禮山又是什麼由來?

回程就要面臨碎石坡超陡下 

雖然有綁繩子,但大都很細,不太可靠,還好可作為扶手的林木枝幹倒是很多 

平坦鐵路舊跡

砂婆礑山冬景色 

伏倒木

亭立樹

狹窄的草間陡坡,這其實還滿危險的...大腿力可能要練強一點,下坡走起來才有信心

美崙溪溪谷展望點

網路上看到的文章都說砂婆礑 --> 札年是第一索道 ,那這意思應該是一條完整的索道
但是我們在中間有看到鐵路和絞車,也許所謂的第一索道其實是兩條?
或者是1956年改線前,原路線的舊跡?
資料還要再找一下。 

這種坡度與路面,陡下令人很崩潰,還好下山總是比較順快些  

又回到水渠遺址 

引水隧道

山坳大樹幹

有林務局巡邏箱 

返抵林道

END


路線圖:


高度圖:

2018-03-03_232455


行程表:

原文出處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