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測】新生代跨界 PREDICT HIKE GTX 登山鞋 | 皇帝殿東西峰O縱走

  • UM94
  • 6,148 次點閱
  • 14 次拍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大家好,我們是UM94的Xing & Irene。
因為喜歡攝影與大自然美景的緣故,經常上山去拍攝台灣山林美麗的風景
由於拍攝需要攜帶很多的攝影器材,如單眼相機、空拍機、運動相機以及一堆備用電池等等。
這些就佔了登山背包許多的重量,後來為了減輕負擔
便開始研究許多的登山裝備,畢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其實就是不想揹太重)

如果花差不多的錢,可以買到性能更好重量更輕的東西,為什麼不買呢?也因此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去研究那些裝備,並本著樂於分享的心情來分享給大家研究成果。


登山日常Instagram:um94.tw | 登山影像紀錄Youtube:UM94戶外攝影登山紀錄


今天我們要為大家來介紹 Salomon 新推出的產品
PREDICT HIKE GTX 中筒登山鞋」並穿著它實際爬一趟皇帝殿東西峰O形縱走
3af26cdefeb45006334acbe01dac6b94.jpg


關於Salomon2171110ea0ef9b115e8536e377037c5f.png創立於1947年的法國阿爾卑斯山阿訥西市,早期是以高山滑雪用品設計起家,打造了很多頂尖運動用品,後來甚至是將事業版圖延伸到越野跑與登山等領域。有著以頂尖運動員為核心的研發團隊,追求產品細緻工藝與極致的使用者體驗,創造了許多先進装備及多項專利,例如QUICKLACE™快速綁帶系統Contagrip抓地耐磨科技大底等等,據說世界頂級越野賽事有一半以上的選手都是使用Salomon的裝備

PREDICT HIKE GTX 中筒登山鞋介紹
為登山而設計的鞋身,配上了越野跑鞋在使用的超Q彈Energy Surge中底科技,擁有極佳緩衝吸震能力的同時也兼顧了支撐與保護性,厚實的中筒設計妥善的保護腳踝,再配加上Contagrip MA抓地耐磨大底,不論任何地形,甚至是溼地,都能提供高抓地力,面對下坡時能擁有更強的抓地表現,最後就是每雙頂級登山鞋都會配備的Gore-Tex防水科技,讓我們在雨中行走或路過不深的溪流水窪時,能保持腳部乾爽
這張圖片的 alt 屬性值為空,它的檔案名稱為 XIN07562.jpg

我曾經有被新手朋友問到過,登山鞋是不是都應該要挑越厚實笨重、鞋底越硬越好?因為他看那些攀登高山百岳的影片當中,登山客腳上穿的鞋子就是長那個樣子。其實不然,我們要依據行程來決定穿搭哪一種登山鞋,就好比長袖短袖都是好衣服,但你不會在寒冷的冬天穿短袖吊嘎,也不會在赤炎炎的日頭下穿長袖羽絨一樣。

一般來說,那種中高筒的登山鞋,是用在重裝登高山百岳或走長程時,要有高強的支撐力去保護我們的雙腳,所以需要中筒或高筒配上較硬的鞋底與厚實的鞋身,來達到保護與兼顧舒適性,可也因此相較於低筒健行鞋來說更加的笨重以及腳部的活動範圍會因為包覆設計而有所受限。

如果新手入門登山,一開始基本上不會走長程縱走也不會登高山百岳(合歡群峰除外),多數都是背著不到五公斤的輕裝走走郊山或中級山,例如:象山、金面山、孝子山、皇帝殿、五寮尖、筆架山、鳶嘴山、茶壺山、南子吝山、基隆山、李棟山、劍龍稜、仙跡岩等等地區。所以要挑選的鞋款是中低筒的健行登山鞋系列,重量上比較輕,也能擁有更好的靈活性。

這張圖片的 alt 屬性值為空,它的檔案名稱為 XIN07415.jpg

特別是去一些需要攀岩的登山步道時,例如劍龍稜,萬一穿著中高筒配上硬邦邦鞋底的登山鞋,不但沒有享受到該有的舒適與保護性,反而還會因為鞋身的笨重、高筒的包覆、鞋底過硬無法彎折太多,而產生的腳部活動限制所累。
所以,我們要根據行程來決定所穿搭的登山鞋。剛入門登山的朋友,建議挑選中低筒的登山鞋款,比較能派上用場,即使是去一些兩天一夜的登山行程,如果你是參加商業團全餐的話,只要不背太重,勉強也是可以應付的。

PREDICT HIKE GTX 特色介紹
這張圖片的 alt 屬性值為空,它的檔案名稱為 XIN07432.jpg

ANATOMICAL DECOUPLING
幾何多向大底,力量傳導更順暢,步態轉換流暢不卡卡
面對不同的踏點,讓我們的腳步轉換更加的流暢

ENERGY SURGE 中底科技
使用與跑鞋一樣舒適Q彈的中底
增加推進力並帶來持續長效的緩衝避震能力
即便面對崎嶇地形也能游刃有餘

CONTAGRIP MA 抓地耐磨大底
利用鞋底齒紋分佈設計來符合各項運動的需求
使用不同密度的橡膠組合,多角度的鞋齒加強抓地力,擁有非常好地形適應性
至今已經有超過200種不同形狀的鞋齒分佈已經開發測試並使用在Saloman鞋類產品中

GORE-TEX 防水科技
兼顧防水保護與透氣性,雖然時至今日各家廠商都有推出自己專利的防水科技
但在這一塊領域裡面的王者仍然非Gore-Tex莫屬

MID CUT HEIGHT
中筒設計,有效地保護腳踝

FASHION
除了兼顧實用性以外,在外型的設計上也十分的好看,不只能走進山林也能都市通勤


皇帝殿行程實測
2021年,山林與口罩微解封之後,我們選擇了皇帝殿東西峰縱走,當作復出訓練的第一站,這次我們平日出發,從東峰進西峰出,帶著大家跟我們一起重新走入大自然

位於新北市石碇區的皇帝殿,是北部三大岩場當中最親民的一座(五寮尖、筆架山、皇帝殿被譽為北部三大岩場) 若是拿來和劍龍稜、鳶嘴山相比,皇帝殿簡直是幼幼班的等級。其路線不長,登頂所需的時間也短,且一路上大部分的危險地段都有安全防護措施。雖然海拔不高,但山勢非常陡峭峰頂上視野極佳,能眺望淡水河、觀音山和大台北地區,天氣好的時候,甚至可以看到台北101大樓,是台北近郊非常熱門的登山越嶺路線,下山之後還可以去深坑或石碇老街逛逛,實在是一個非常推薦新手入門的登山步道。

若新手體力不佳或只想欣賞山頂上的景色,可以只去皇帝殿東峰就好,相對的會比較簡單。從東峰登山口出發,約有三分之二的路線都是走在林蔭的階梯步道,剩下的三分之一才是拉繩與攀岩,在接近東峰山頂的路段較無遮陰,須注意防曬,秋天前往時要小心虎頭蜂出沒

建議攜帶裝備

  • 登山包(10-20L)
  • 背包防雨套
  • 內層防水袋(或塑膠袋)
  • 手套(化纖手套 or 3M)
  • 登山鞋 or 運動鞋
  • 登山杖
  • 雨衣
  • 頭燈
  • 離線軌跡APP
  • 行動電源
  • 行動糧(飯糰、麵包、巧克力、餅乾、鹽糖皆可)
  • 行動水 至少1000cc以上

精彩影片


行程開始

這張圖片的 alt 屬性值為空,它的檔案名稱為 001.jpg
皇帝殿東峰海拔高度593公尺,皇帝殿西峰海拔高度579公尺,東西峰縱走的距離大約是4.5km,所需時間大約4-6小時。我們將車停在「皇帝殿登山飲料站」這裡大約可以停6-7台車,因為是平日的關係,飲料站沒有營業,在飲料站旁邊的是西峰的登山口

往下走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就會到達東峰的登山口,其實也就沒幾步路的距離。大家記得要掃描實聯制,配合政府防疫措施喔

東峰登山口旁邊就有公共廁所,除了有一些蟲以外,基本上算是蠻乾淨的。注意,過了這裡之後就沒有廁所囉,建議在出發之前先上個廁所(隔壁民宅有養狗,會吠幾聲,但有鐵鍊拴著就沒事)

我們會選擇東峰進西峰出,是因為擔心天氣狀況有變,當時的預報說可能會下雨,如果下雨的話可能就只取東峰或是原路撤退下山了


東峰的前半段路真的很簡單,基本上三分之二的路段都是走在林蔭下的階梯步道,沒有太大的困難度,也不會太過於曝曬

新手入門攀岩步道・皇帝殿東西峰縱走
沿路的標示都很清楚,有里程樁跟指示牌,會告訴你大概還有多遠的距離跟時間。但印象中好像沒有標示可通訊地點的告示牌,我使用中華電信,訊號不算太好。雖然路徑清晰,但上山前還是一定要下載好離線軌跡跟登山導航APP來做參照


當石階步道轉變為枕木階梯時,代表階梯的路段即將進入尾聲

拉繩攀岩區開始,建議戴上手套保護雙手與增加防滑性能。目測與實際使用上,繩索當下的狀況算是良好穩固的,但不管怎樣,在登山的過程中,永遠都要小心已經架設好的繩索,會隨著時間跟被使用的次數產生耗損,進而產生斷裂的可能



如果可以,我都是盡量不去使用繩索,萬一不行就頂多是借力,不要將全身重量放在繩索上很危險。先前不久才發生過仙山繩索斷裂事件,今年五月初的時候也有去一趟仙山,那邊的繩索有很多目測就能看出耗損嚴重,很危險。皇帝殿東峰這邊的目前看起來都頭好壯壯,但就僅是外觀上僅供參考

沒多久就會上到這個關鍵的三叉路口,往左邊是走稜線通往西峰,往右邊則是往東峰,我們續行前往東峰。這張照片是我下山時拍的,可以看到右邊的樹上有小告示牌寫著往西峰,上山時的角度是看不到小告示牌的,萬一下山飆太快可能就會錯過這路口(我們就錯過了)


繼續上攀,照片看起來好像很難,但其實不然

岩壁上都還是能找到腳點可以踩,再配合雙手的輔助就能攀上去了

攀登上來之後回望下方,真的一點都不難

東峰雖然山頂景色很棒,但登頂之前的一路上都在林間幾乎沒有展望,大概只有一兩處如同這裡的小展望平台就沒了。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建議一定要走稜線往西峰,會有更多刺激與好看的景色喔
(大家有沒有看到照片右方的台北101大樓呢?)


走到此處,就是攀岩的尾聲了,也是登頂東峰之前最後的遮陰處。但路徑十分狹小,僅供一人通行,要會車的話基本上都會「擦肩而過」,由於我們是平日來的關係,一路上幾乎沒有什麼人,也暫時包場了東峰的山頂一陣子,我想假日的時候來應該跟鳶嘴山的山頂稜線上一樣人山人海吧


這張圖片的 alt 屬性值為空,它的檔案名稱為 s003.jpg
皇帝殿的山頂都沒有基石,只有用鐵鍊拴著的鐵牌,雖然地形沒有鳶嘴山來的陡峭,但我個人認為不管是攝影師還是被攝者站位都不好站,在拍照與享受美景的同時,千萬要注意站穩腳步,一個不小心也是會滾下去的



在東峰牌子旁邊還有一處地方也很適合拍照,有一根輔助繫繩可幫助上攀,但那繩子真的很細,如果不是藝高人膽大的朋友看看就好,不要過去那邊


這張構圖只能使用空拍機取景,拍起來是真的蠻漂亮的,但危險性相對的也高很多,如果攀岩技巧不好,真心建議不要上來,即使勉強爬了上來,要怎麼下去也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接著就是原路下山折返回三叉路口處,由於飆太快的關係我們走過頭,過站不停一路衝回石階步道才驚覺慘了,走過頭!只好認命地往上爬回來,便拍了這張照片,提醒大家不要像我們一樣

注意,就是這裡,看到這個藍色告示牌就要停車了,不要再往下走,否則會錯過關鍵的三叉路口,直接走回東峰停車場。


由此開始就是走稜線通往西峰囉,大部分危險的路段都有架設繩索與鐵鍊等安全防護措施,小心通過即可

有幾處像是這樣子的路段,是我覺得要小心注意的,石頭上有青苔的部分注意不要踩到,否則很有可能會跌倒

在稜線上行走時,有好幾處展望性都非常好,很適合拍照留念

第一個關卡,有兩條路可以選擇,左邊是繩索配上簡單好踩的石階(較和緩),右邊則是鐵鍊跟將近垂直向下的岩壁(配上幾處青苔更加危險)為了安全,請選擇拉繩向下

可以由此張照片看得出來,繩索下切可以提供踩踏的點非常多,坡度也算和緩

拉鐵鍊下切這條陡峭岩壁,在即將要接近地面時還有一處大凹陷,更加危險

讓我們再靠近一點看看,這樣就更加明顯了吧?如果碰上下雨或下過雨之後,我想應該會更濕更滑,總而言之,走繩索就對了

下切後不久,會來到這一處空地,有四座長椅可以休息吃點東西,如果覺得腳有點痠的話,一定要停下來休息喔,因為後面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

接下來的越嶺路線,在早期的時候是沒有架設繩索與鐵桿的,現在都已經有加裝安全防護措施了,雖然畫面與視覺上沒有那麼好看,但安全最重要

多數都是僅供一人單向通行的瘦稜,我想假日的話應該會很常塞車,如果後面沒有人的話,就可以趁機拍一些好看的照片,由於當時風太大了,所以就隨便抓拍了一張

也還是有少數路段可以雙向會車

走在岩稜上,幾乎沒有遮蔽處,若是日正當中,切記要做好防曬與補水,又特別是假日來時這麼多人又可能會塞車,水一定要帶夠

遠眺佛光寺(天王廟與佛光寺已被政府強制拆除)

正所謂望山跑死馬,看起來很近,但走起來還很遠

登山杖雖然不是必備,但在一些下坡路段可以給予膝蓋很大的幫助

這一段也是很窄,石頭兩側也有不少青苔,踩到很容易滑倒

這一段路下切也是道關卡,實際走起來踏點清楚,不像照片拍得那麼可怕,慢慢走就會通過。在路途中,時常看到有人刻名字或到此一遊的字跡,真的是很沒水準

下來之後就會到這個三叉路口了,往(湳窟登山口)就是往西峰的路,往東峰就是我們來時的路,而剩下一個下切的方向,就是回皇帝殿飲料站的路。如果你是從皇帝殿登山飲料站旁的西峰登山口上來,就會接到這邊

續行往西峰前進,這一段路開始草木叢生,在穿行的同時要注意安全,慎防一些蚊蟲,夏天時最好是拿登山杖來探路


這張圖片的 alt 屬性值為空,它的檔案名稱為 s004.jpg接下來就是為人津津樂道的三段鐵梯了,我想西峰最難的一段就是這裡了,而且往上爬容易,往下降才是真正的考驗,有幾階剛好卡住岩壁沒辦法踩牢,去踩石頭反而會比較穩固

第一段鐵梯回望下方


第二段鐵梯是三段當中最長的一段,有懼高症的朋友需要做點心理準備

最後一段是我覺得最容易的一段,登頂上去就是西峰山頂了

西峰的山頂一樣只有一張鐵牌,要拍照也是很難站立,要注意安全,而腹地沒有東峰來的大,所以大概就是拍拍照就可以走人了,要留著欣賞美好風景的話,只能去東峰,不然會妨礙到後面的人拍照的

這張圖片的 alt 屬性值為空,它的檔案名稱為 055.jpg皇帝殿西峰登頂

接著就是原路折返回這個叉路口,選擇往下切走回皇帝殿飲料站停車場即可

PREDICT HIKE GTX 登山鞋實測總結
經過了這一趟皇帝殿的旅程之後,我對於這雙登山鞋有很棒的體驗,絕對不只是外型好看那麼簡單而已
這張圖片的 alt 屬性值為空,它的檔案名稱為 XIN07545.jpg
但我必須要強調,是真的很好看啦!

這張圖片的 alt 屬性值為空,它的檔案名稱為 XIN07596.jpg
這張圖片的 alt 屬性值為空,它的檔案名稱為 XIN07602.jpg
鞋頭的部分有作加強,可以保護腳指頭免於撞擊

這張圖片的 alt 屬性值為空,它的檔案名稱為 XIN07740.jpg
中筒的設計,並且在腳踝部分做得很厚實,提供了很好的保護力,也沒有因此在設計上難以穿脫

這張圖片的 alt 屬性值為空,它的檔案名稱為 XIN07778.jpg憑藉著CONTAGRIP MA提供了非常好抓地力,即使是路過些許青苔、樹幹與潮濕地面都可以穩住步伐前進,在登山的路途中,碰到一些下坡或是平緩路段,為了省時間我們有時候也會小跑一下,在快速行進的過程中不斷地更換踏點,的確能夠感受到步伐轉換十分的順暢以及其抓地穩定性

這張圖片的 alt 屬性值為空,它的檔案名稱為 XIN07769.jpg
因為使用了跟越野跑鞋一樣Q彈的Energy Surge中底科技,吸震緩衝的感受十分良好,其中底彎曲結構的設計在提供腳底保護與抓地力的同時,也能兼顧靈活性。前腳掌的部分甚至能夠大幅度的彎折,在攀岩向上時能夠更加的貼合腳掌,大大的提升感受回饋增加操控性能。

不過有一好沒兩好,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在提供了輕量、彎曲靈活性之下,保護性必然是會有所犧牲而降低。雖然在綜合方面PREDICT HIKE GTX表現得非常良好,結合了登山鞋的保護性與跑鞋基因的靈活軟Q,但如果選擇的行程是重裝登高山百岳或長程縱走,建議還是選擇OUTBACK系列鞋款,才能提供更好的支撐與保護。

雖然我爬皇帝殿當天是背7kg,走起來還是很舒適,但因為通常重裝過夜至少都是10kg以上,所以在此還是不建議重裝使用喔。不過,如果你是剛入門的新手,或只爬輕裝短程、郊山中級山的話,這款鞋子真的很適合你!

這張圖片的 alt 屬性值為空,它的檔案名稱為 XIN07791.jpg建議購買登山鞋之前,一定要帶著自己的羊毛襪先去試穿看看,確定鞋子能夠合腳,穿起來舒適不舒適,不能單憑藉著自己過去的運動鞋或登山鞋尺碼下訂,有時候會因為不同品牌不同鞋款而有所變化,例如A牌你穿US 8.5但是B牌你要穿到US9才行,跟登山包一樣,我建議一定要到實體店面去試穿試走,不要害怕對店員提出要求或問題,才能夠找到合適自己的那一雙鞋,陪著你上山下海。

【綜合評比】

輕量性  ★★★★★
防水性  ★★★★★
抓地力  ★★★★☆
穩定度  ★★★★☆
防護力  ★★★☆☆


特別感謝 Salomon 提供產品實測
2171110ea0ef9b115e8536e377037c5f.png


謝謝收看,歡迎分享此篇文章網址給朋友 
如果有興趣了解更多台灣登山攝影資訊,或是一起爬山戶外的朋友 
歡迎追蹤我的Instagram 或 訂閱我的Youtube

UM94戶外攝影登山紀錄 Youtube頻道 
UM94戶外攝影登山紀錄 Instagram 
UM94戶外攝影登山紀錄 Facebook 
UM94戶外攝影登山紀錄 Blog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