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賴桑的千年之約》-大自然之母 水源來了

編按:《賴桑的千年之約》贈書活動最後一天。歡迎到健行筆記討論區寫下你對大自然的堅持與信念。
 

※本文摘錄「賴桑的千年之約

大自然之母─水源來了

在賴桑用十五年、種下十五萬棵樹後,最珍貴的大自然之母──水,悄悄現身了。

二零零零年前後的某一天,賴桑走到林場下方,忽然聽到一陣悉悉索索的聲音。「難道是水管漏水?」他循著聲音往前走。

地面愈走愈軟,空氣中的溼度愈來愈高,過去二十年來原本乾涸的山溝,竟然又注滿了乾淨的山泉水,一條蜿蜒小溪赫然出現眼前。而林中深處,還不斷傳來嘩嘩的水聲,顯然藏了一座小瀑布。

「全世界最有價值的不是鑽石,是環境。沒有水,就沒有生態,要鑽石能做什麼?」賴桑說。

青山白雲(圖/遠見雜誌 提供)
 

水來了 生命就誕生了

每個人在生物課本上都讀過,「水,是生命的起源;森林,是水的故鄉」。但為了經濟發展,過去幾十年來,台灣的山林躲不過開發的命運,森林消失,土地涵養保水功能喪失,土石流災情連連。

但賴桑的山上,經過長期種樹後,復育的真實案例出現了:樹木行光合作用時,將水蒸氣排放到空氣中,形成雲霧,而水蒸氣累積到一定密度,則會開始降雨。當水來了,生命也就誕生了,從此不斷循環。

而當種下的是根部深而發達的樹,就像釘下一根穿透土地的錨,可以增加土壤的凝聚力,抵抗大雨沖刷。林場裡的牛樟、櫸木、肖楠、九芎等樹,都屬於這種深根的水土保持植物。

森林的樹冠、林下植物和枯枝落葉,則能過濾水質、覆蓋土壤,減緩雨滴對土壤的直接衝擊。富含有機質的土壤,也會形成高滲透性及高導水度的團塊。這樣的土地會「呼吸」,能把水都吸納進無限大的胃裡,預防地表沖蝕。

更重要的是,和水泥地與草地相比,森林水分蒸發量較高,土壤含水量較低,需更多水分才能補足土壤裡的缺水。當暴雨來臨時,土壤間隙需要更多水分才能達到飽和,便能延緩坡面崩塌的時間。

驚人的是,這些深藏在土壤、岩層孔洞中的地下水,蓄水量甚至可能超過一座水庫。當乾旱來臨時,地底就會湧出涓涓細流,讓河流中生物繼續生存,這就是「生態流量」。
有一次大雨過後,常來林場拍攝生態的廖志豪和賴桑一起走在森林步道上,發現地上形成了好大的一灘小水塘;二十分鐘後再走回來,神奇的是,這灘水已經幾乎被土地吸收了。
「在城市的水泥地上,這麼大一灘水,恐怕一天都乾不了,」廖志豪蹲下來,發現小水塘旁邊,有兩隻碩大的蚯蚓正蠕動著。

仔細一看,不對,這是一隻蚯蚓,被擁有巨大下顎的山蟻切成兩段,一邊扭動掙扎,一邊被山蟻們慶功似地扛回蟻窩。蚯蚓上還有隻來回跑動的大山蟻,想必,是這次獵食任務的指揮官!

原來,當土壤吸飽了水,隱身其中的蚯蚓只得鑽出地表,才能呼吸到空氣。一不小心,就淪為山蟻的珍饈了。

(圖/遠見雜誌 提供)

 

大里澤蟹、烏龜紛現身

空氣、水、樹木、土壤,地球上所有萬物都息息相連。小溪的出現,意味著無農藥汙染、不過度除草的森林生態系,才創造了新的溪流生態系。

二零一一年,賴桑二兒子建宏在小溪邊的泥灘地,發現一個跑來跑去的小東西。原本以為是隻蚱蜢,仔細一看,竟是一隻螃蟹。他連忙用手機拍下來,對照圖片,竟是一隻大里澤蟹!

這是台灣特有種的小型澤蟹,背甲只有一點五公分寬,全身紅棕色。牠是底棲性碎食者,捕食小魚、水生昆蟲,也是鳥類、鼠類和山豬的食物。因為對水質的要求很高,只出現在流動的水域附近,被視為水質的指標。

隔年,更有趣的住客搬進來了。二零一二年某個夏天早晨,建宏站在山坡上除草,忽然聽見「鏘」一聲,手跟著往後震了一下。除草機刀片似乎擊中什麼堅硬的東西。

「可能是石頭吧?」他彎下腰檢查,發現草叢裡有個黑黑的「石頭」。拿起來仔細一看,竟然是一副龜殼!他興奮地交給父親,賴桑也高興得不得了,三步併兩步拿去向大家獻寶。

中午休息時間,遠遠地,大兒子建忠就看見父親手上抓著一個黑色物體,興沖沖地快步走來,劈頭第一句話就是:「種樹種了二十幾年,第一次看見林場裡面有烏龜!」

龜,象徵祥和、長壽,也代表溪流生態圈更多元、更完整。

隨著大雪山這一隅的樹愈種愈多,出水量也愈來愈大。擔心沖垮路基,負責林場管理的謝正文,正商請政府單位上山做防洪引導溝渠,希望讓山下四、五十戶人家也能共享這泓山泉水。

(圖/遠見雜誌 提供)
 


奇蹟似地改變環境

另一種看不見、但聞得著的貴客,則是空氣。

二十多年前的一個夏天,賴桑上台北辦事。當他走進一條窄巷時,兩排住戶的冷氣通風孔同時灌出呼呼的熱風,他嚇得慌忙轉身退出。「台北人,怎麼這麼可憐啊?」他搖頭。

當賴桑剛開始種樹時,黃土遍布的山上也曾鎮日刮著炙人熱風。但在樹木一棵棵長大後,現在即使山下氣溫高達三十七度,一進入林場,皮膚就彷彿噴上一層沁涼的水霧,還能聞到草香陣陣的涼風。

「那個溫度、溼度和清新的空氣,身體和心理都會告訴你,『這是你需要的』,」曾任職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前台中市營建處長何肇喜說。

高度能夠降溫,森林也會。

森林茂密的樹冠,能夠阻隔太陽輻射。因此即便天空艷陽高照,森林裡依舊清涼,白天可能較外面低攝氏三到五度;夜晚則因為熱量不易散失,溫度反而較外面高,冬暖夏涼。

森林還能緩和氣流、阻擋強風,將一股強勁的氣流分散成多股小氣流。當風吹向森林時,在林場數百公尺外,便會因為森林的阻擋而向上流動,開始減速,越過森林後再前進。

這時的森林,就像一個巨大的冷熱空氣交換機。這個過程,使大量潔淨空氣灌入市區,並與市內乾燥空氣交換,達到通風及消除乾熱的效果。

人人都知道,樹葉行光作用時,能吸收二氧化碳,排放氧氣;較鮮為人知的是,無法行光合作用的多餘二氧化碳,也會儲存在樹木的根莖處,稱為「碳吸存」。

樹木的碳吸存能力,依種類、大小各不相同。根據環保署的「喬木碳吸存量計算機」網頁,一棵十公尺高、圓周六十公分的樟樹,一年碳吸存量約為一百公斤;但一台每天跑二十公里的小汽車,就會排出五公斤的碳,一年就累積約一千八百公斤。

意即,要種下十八棵樹,才能平衡一台車排出的二氧化碳。而台灣有六百多萬台小客車,至少要種一億多棵樹才能平衡。

賴桑花了二十億元新台幣,種了三十萬棵樹,平均種一棵樹的成本是六千多元。而每一位駕駛人,只要花十萬元種樹,就能平衡自己一輩子排放的二氧化碳,甚至是後代幾輩子的子孫。

「生活、做企業多少有汙染,要靠種樹來還。離開這世界時,才不會舉債地球,」賴桑說。而他一個人所種的樹,就清償了一萬六千多位駕駛人的碳排放量。

種樹的好處說不完。人類基本生存三要素:陽光、空氣、水,就有兩項來自於樹的貢獻。賴桑說,「我感謝樹。不論什麼天氣,都不需要特別照顧,他們都會長大,還把最好的水和空氣給人類。」

人,真的改變了環境。從沙漠變出甘泉,將熱浪轉成涼風,是賴桑三十年前花五千萬引水種樹時,無法想像的奇蹟。

 

書籍相關資料

     

      書名:賴桑的千年之約:
                 「台灣樹王」30年耗費20億元,種下30萬棵樹

      作者:陳芳毓

      出版社:遠見

      出版日期:2015年01月26日

 

 

*《賴桑的千年之約》贈書活動
*《賴桑的千年之約》亦有募書活動,歡迎大家一同立下千年之約!


相關文章:

 

看完後我覺得...

留言

預設頭像